慧聚僧神濟善醫能知人死生于數歲或數月之前或有奇疾則以意用藥無不差者既享高壽臨終甚了了因作二詩哭之僧諱清照神濟乃其師號云 其一
端的西來了世緣,有身寧肯自謀安。
殷勤療病肱三折,去住無心指一彈。
貝葉翻余清磬在,梵音飄斷暮鐘殘。
祇今雙樹婆娑影,空鏁靈山片月寒。
端的西來了世緣,有身寧肯自謀安。
殷勤療病肱三折,去住無心指一彈。
貝葉翻余清磬在,梵音飄斷暮鐘殘。
祇今雙樹婆娑影,空鏁靈山片月寒。
他確實了結了此生的因緣,有此身軀怎會只顧自身平安。他盡心治療病人,如同良醫經歷多次折肱之痛而醫術精湛。他去留無意,灑脫自在如彈指之間。翻閱貝葉經后只余清脆的磬聲,梵音飄散,暮鐘也漸漸停歇。如今那娑羅雙樹的婆娑影子,徒然鎖住靈山那片寒冷的月色。
端的:確實,的確。
了世緣:指結束此生的因緣。
肱三折:出自“三折肱為良醫”,比喻經歷多次挫折,醫術高明。
貝葉:指貝葉經,古代印度人用貝多羅樹葉書寫佛經。
梵音:指佛的聲音,也泛指佛教誦經之聲。
雙樹:即娑羅雙樹,相傳釋迦牟尼在娑羅雙樹間入滅。
鏁:同“鎖”。
從詩題可知,神濟僧擅長醫術,能預知生死,且享高壽,臨終時神志清晰。詩人為悼念這位僧人而創作此詩。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明確,但應是在神濟僧去世之后,詩人有感而發。
這首詩主旨是悼念神濟僧,突出了僧人的醫德和超脫的精神境界。詩中充滿禪意,體現了詩人對佛教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在同類悼亡詩中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大謝風流舉世傳,
胡床素髻坐翛然。
看渠婉婉名駒子,
已覺骎骎老輩前。
孤亭新就,稱葛巾瀟灑,曲闌頻倚。堪羨風流如昨日,不減元龍豪氣。北海開樽,東山著屐,有數神仙吏。烏紗皂蓋,曉來都染山翠。
身在百尺樓頭,臨空一嘯,萬木無聲墜。◇燭修書寒夜永,后閣爭遺半臂。桃葉喉輕,柘枝腰轉,白傅方微醉。胡床麈柄,自然江左風致。
唐人畫竹鉤填廓,北宋文蘇乃用墨。此幅金泥寫玄綃,觺觺籜龍嘆奇絕。
萬歷到今三百年,作者灘隱今飛仙。蠟緘紙裹走山海,遠隨貢使來朝天。
中朝翰林詩蒼古,遠人持畫代艇脯。桂苑春耕筆未枯,延陵知樂來觀魯。
獨恨當年惜襪材,不掃寒梢萬尺許。三韓畫竹用中法,因知詩亦同機括。
君詩清瘦學孟郊,正如孤箭坼瓊甲。面壁苦吟至夜分,定聞蒼玉相摩戛。
三年轉戰苦蒼生,禁旅傳餐滿市城。
竇氏已來關右表,令公猶典朔方兵。
卻看星象書含譽,應有花名賜太平。
愿得臨邊諸將帥,許教隴畝事春耕。
古劍沈來不可尋,
白沙堆下葬黃金。
憑君莫向大江哭,
淚入黃泉冤更深。
行色匆匆冒曉風,縶維無計挽青驄。
回頭易水驪歌迥,極目吳山馬首東。
兩地春愁魚噴浪,一天秋思雁橫空。
無端莫道陽關曲,添惹微霜入鏡中。
航海來探教外傳,
要離知見脫蹄筌。
諸方參遍草鞋破,
水在澄潭月在天。
行到山平處,停輿已夕陽。
村舂喧水碓,獵火焮茅岡。
酒店關門早,山皰煮菜香。
支筇看暝色,煙樹郁蒼蒼。
吟筆何須管用銀,
日供撰述圣恩新。
只今已脫凡塵去,
便作金丹換骨人。
按劍倚危樓,江天一色秋。
遠山銜落日,巨浪逐漁舟。
烽火迷云樹,雯霞吐月鉤。
不堪回首望,凄絕蓼花洲。
妙相天魔學舞成,
垂肩瓔珞太憨生。
分明即是西番曲,
齊唱多羅作梵聲。
蛙聲兩岸夾溪流,漫漫澄潭夜進舟。火照寒沙翻作白,直疑浮雪滿汀洲。
火照寒沙雪欲流,恍疑身在剡溪舟。蚩蚩橫目無真色,剛道神仙在十洲。
道眼昭昭洞九流,此心天地一虛舟。浮云得失關何事,要識梅亭對柳洲。
莫問清流與濁流,向求胡越有同舟。光風霽月無人識,掉臂行歌宿莽洲。
生身不作第三流,肯作坳堂一芥舟。時止時行皆正位,孰云吾道付滄洲。
天氣清和晴復陰,酴醾堆雪筍抽簪。
誰知老去傷春意,自把茶甌當酒斟。
海外曾歸客,春來復送人。相看同去住,臨別且逡巡。去以初弦月,行當漸滿輪。不應惟獨照,憑爾辨疏親。
壯志銷磨盡,孤云獨自飛。平生遠游意,多半與心違。五岳我將去,三年君始歸。何時更來此,同采粵山薇。
江海未云遠,山川寧阻長。遙情寄溟渤,高詠別滄浪。榻下青氈地,蘭生古桂旁。悠悠浮海意,千里憶同堂。
郭外靈泉寺,精藍隱半峰。僧惟多異主,人有合溪翁。扣石千山應,聞香百和同。為君先指注,到日好追從。
我愛海潮勝,層巖親手開。此身難久住,三載許重來。曲磴丹梯入,高窗碧嶂回。勞君老詞客,拂拭舊莓苔。
鶯囀林梢,蝶沾粉絮。押簾銀蒜牽蛛縷。鴛鴦幔揭郁金寒,秋千索掛東風暮。
綠暗西園,雁沉南浦。檀郎驕馬知何處。章臺街里片花飛,紅粉樓中三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