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動輒得咎
拼音:dòng zhé dé jiù
注釋:輒:即;咎:過失,罪責。動不動就受到指摘或責難。
同義詞:跋前躓后
反義詞:八面圓通
例句:["1. 公司的主管專制暴躁,常使部屬有動輒得咎的感覺。","2. 如果你對人的態度客氣一點,就不會經常動輒得咎了。","3. 在專制政府的統治下,人民動輒得咎,毫無自由可言。","更多句子 ++"]
出處:唐 韓愈《進學解》: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跋前躓后,動輒得咎。
印證:["1.唐.韓愈〈進學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后,動輒得咎?!梗ㄔ矗?,"2.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今伊川、晦庵二先生,言為世法,行為世師,道非不弘,學非不粹,而動輒得咎,何也?」","3.清.沉起鳳《諧鐸.卷四.財戒》:「寒乞兒,汝一介窮骨,妄覬妻妾之奉,宮室之美,以至鉆穿錢孔,動輒得咎,孽由自作,不可活矣。」」","4.《鏡花緣》第七八回:「小廝因動輒得咎,只得說道:『請問主人:前引也不好,后隨也不好,并行也不好,究竟怎樣才好呢?』富翁滿面怒色道:『我實對你說罷,你把菜錢還我就好了?!弧?,"5.《清史稿.卷四二二.徐繼畬列傳》:「嘗見各直省州縣有蒞任不及一年,而罰俸至數年十數年者,左牽右掣,動輒得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