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息事寧人
拼音:xī shì níng rén
注釋:息:平息;寧: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騷擾百姓,后指調解糾紛,使事情平息下來,使人們平安相處。
同義詞:排難解紛 、平心靜氣 、善罷甘休
反義詞:播弄是非 、大發雷霆 、呼風喚雨
例句:["1. 息事寧人的做法,有時只會助長邪惡,於事反無補益。","2. 老一輩的長者總以忍讓為本,凡事大都采取息事寧人的作法。","3. 老李為人最怕麻煩,所以事事抱持息事寧人的態度,與人無爭。","更多句子 ++"]
出處:《后漢書·章帝紀》: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
印證:["1.《后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源)","2.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六:「其時朝廷之上,無不以畫疆守盟,息事寧人為上策。而放翁獨以復讎雪恥,長篇短詠,寓其悲憤。」","3.《清史稿.卷一一.高宗本紀二》:「己卯,以用兵金川勞費,密諭傅恒息事寧人。」","4.《清史稿.卷一五八.邦交志六》:「或更遣使赴日本報聘,辨明開炮轟船原委,以釋疑怨,為息事寧人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