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名正言順
拼音:míng zhèng yán shùn
注釋: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
同義詞:光明正大 、理直氣壯 、堂堂正正
反義詞:理屈詞窮 、名不正,言不順 、師出無名
例句:["1. 他所做的事總是名正言順,所以不曾受到非議。","2. 總算拿到了駕照,這下可以名正言順地騎車去兜風了。","3. 你們應該先向校方申請場地,才可以名正言順地舉辦活動。","更多句子 ++"]
出處:《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
印證:["1.宋.蘇軾〈太常少卿趙瞻可戶部侍郎敕〉:「先王之論理財也,必繼之以正辭。名正而言順,則財可得而理,民可得而正。」","2.《續資治通監.卷一一一.宋紀一一一.高宗紹興二年》:「方其批付三省,合稱御筆;三省奉而行之,則合稱圣旨;然后名正言順。」","3.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老夫人許了親事,待小生得官回來,諧兩姓之好,卻不名正言順?你今私自趕來,有玷風化,是何道理?」","4.《三國演義》第七三回:「今曹操專權,百姓無主;主公仁義著於天下,今已撫有兩川之地,可以應天順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順,以討國賊。」","5.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中庸首章》:「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順,一舉而可為政於天下矣。孔子正名,或是如此。」","6.《紅樓夢》第四八回:「他既說的名正言順,媽就打量著丟了八百一千銀子,竟交與他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