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路不拾遺
拼音:lù bù shí yí
注釋: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同義詞:道不拾遺 、霽月光風 、路無拾遺
反義詞:渾水摸魚 、見財起意 、巧取豪奪
例句:["1.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正是社會治安良好的最佳寫照。","2. 這個地方的社會風氣很好,人人路不拾遺,家家夜不閉戶。","3. 官吏廉明,上行下效,這個地方確實已經達到路不拾遺的境界。","更多句子 ++"]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
印證:["1.漢.賈誼《新書.卷七.先醒》:「昔楚莊王即位,自靜三年,以講得失,……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2.《晉書.卷一一三.符堅載記上》:「於是百僚震肅,豪右屏氣,路不拾遺,風化大行。」","3.《三國演義》第八七回:「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4.《警世通言.卷一九.崔衙內白鷂招妖》:「(崔丞相)在任果然是如水之清,如秤之平,如繩之直,如鏡之明。不一月之間,治得府中路不拾遺。」","5.《醒世恒言.卷二四.隋煬帝逸游召譴》:「這首詩單表隋文帝篡周滅陳,奄有天下,一統太平,真個治得外戶不閉,路不拾遺。」","6.《老殘游記》第三回:「因為他辦強盜辦的好,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遺的景象,宮保賞識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