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素樸而寧靜。
1.處罰。
1.限制防范。
1.謂迫使屈服。
1.古時依社會地位的高低規定服飾樣式。
2.指喪服。
3.軍人﹑干部﹑學生等穿著的有規定式樣的服裝。
4.用強力使之馴服。
1.制帽。
1.用粗毛紗織成的呢子。多半是斜紋的,質地緊密,兩面都有絨毛,主要用來做秋冬季制服。
1.治理安撫。
1.宋代的安撫使﹑制置使,明清兩代的總督,均尊稱為"制府"。
1.制約束縛。
1.猶改制。謂制定典章革除弊端。
1.指對周圍地形具有俯視﹑控制作用的地點(多用于軍事)。
1.皇帝的詔令。
2.指承命草擬詔令。
1.裁剪切割。
2.割讓。
3.謂分封割據。
4.主宰;操縱。
將動物皮加工成不易腐爛、柔韌的產品的過程。包括浸水、脫毛、鞣制、染色、上油、干燥、涂飾等工序。制不同種類的革,工藝不同,如裘皮不脫毛,重革不染色,輕革須軟化等。
1.劃分國都城郭的區域。
2.執掌國政。
交戰一方在一定時間取得的對一定海區的控制權。掌握制海權,可限制敵方海上行動,以保護和保障己方海上行動自由。
1.制度號令。
1.掌握事物的變化。
2.陰陽家謂五行之生克可以互相"制化"。"制"謂制伏傷我者,"化"謂逢兇化吉。
1.制作編織。
1.以芰荷之葉裁制衣裳。指象征芳潔的隱者之服。語出《楚辭.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
1.根據處方,并按一定操作規程將藥物加工制成的藥劑。
1.作為工作對象的零件,多指在機械加工過程中的零件。也稱工件或作件。
1.猶制造。
1.佛教語。即戒律。戒律用以制止邪非之教,故謂"制教"。
2.謂教育感化。
1.制度適宜。
2.節儉克制。
3.調度管束。
1.猶牽制。
1.《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向為邑。子產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子產曰'不可……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后因以"制錦"為賢者出任縣令之典。
1.南朝齊梁時設置的職掌內府器杖兵役的機構。
1.官名。南朝齊梁間設置,職掌內府器杖兵役。
1.制訂鹽賢才的方法。
2.唐代科舉取士制度之一。除地方貢舉外,由皇帝親自詔試于殿廷稱為"制舉科"。簡稱"制舉"或"制科"。宋代因之,如南宋紹興年間開博學鴻詞科。清代如康熙十七年﹑乾隆元年的兩次博學鴻詞科及清末的經濟特科等,亦皆屬制舉性質。
3.后皇帝殿試進士亦稱"制舉"。參閱清顧炎武《日知錄.制科》。
1.指八股文。
1.指八股文。
1.猶裁決。
1.編制軍隊。
2.明清時總督的別稱。又稱"制臺"。
1.按察裁決。
1.舊時指科舉出身的人。
交戰一方在一定時間內取得的對一定空間的控制權。掌握制空權,可限制或剝奪敵方空間行動,保護和保障己方空間行動自由。
1.謂統領一方軍事。
2.指統兵在外的將帥。
人工制取低溫(低于環境溫度)及維持低溫的技術。制冷溫度介于環境溫度和-100°c之間。有天然制冷和人工制冷。前者用天然冰或深井水制取低溫,后者由各種熱力過程組成的制冷循環制取低溫。
又稱冷凍劑”。制冷裝置所使用的工作介質。通常為低沸點類物質。工作時在低壓、低溫條件下由液體蒸發成蒸汽(從冷物體中吸取熱量),又在較高壓力、溫度下由蒸汽重新冷凝為液體(向環境排出熱量),如此反覆循環。主要的制冷劑有十多種,應用較廣的為氟利昂和氨等。
又稱制冷能力”、產冷量”。制冷機工作時在單位時間內從冷藏物中吸取的熱量。是衡量制冷機制冷能力大小的指標。單位為千┙/秒”。中國規定,以冷凝溫度+30°c,蒸發溫度-15°c,過冷溫度+25°c為標準工藝來表示制冷機的制冷量。
1.猶制治,治理。
1.謂建立制度。
1.制置使的別稱。
1.制度法令。
1.皇帝的命令。原用白紙書寫,唐高宗上元間,因白紙多蠹,改用黃麻紙書寫詔書,故稱"制麻"。也稱"詔黃"。
1.軍人﹑干部﹑學生等戴的有規定式樣的帽子。
1.制品的名目。
1.擬訂命令。
2.敕命。
3.掌握命運。
1.即開關。接通和截斷電路或控制流體流量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