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華美的系印絲繩。
2.指佩"華紱"的達官貴人。
3.華美的蔽膝。紱,通"芾"。
1.用特制刀具把生物體的組織或礦物切成的薄片。切片用來在顯微鏡下觀察和研究。
1.見"切倚"。
1.亦作"切切節(jié)節(jié)"。
2.相互敬重切磋勉勵貌。
1.象聲詞。形容細碎的說話聲。
1.急速退卻。
1.懇切;誠摯。
1.嚴厲責備。
1.謂籃球比賽中攻方隊員乘隙插入對方籃下。
①迫身,意為身為外界所迫饑寒切身|患不能切身。②與己身關系密切切身利益|切身關系。③親身切身體驗。
①迫身,意為身為外界所迫饑寒切身|患不能切身。②與己身關系密切切身利益|切身關系。③親身切身體驗。
1.切合實際;實實在在。
切合實際;實實在在切實可行|切實解決群眾的困難。
1.切合情事。
2.迫切的事。
1.急切激越。
1.畢肖。
1.切合題旨。
1.極為傷痛。
1.殷切期望。
1.猶竊惟。謂私下考慮。表示個人想法的謙詞。
1.務必不要。
1.急務;當務之急。
1.重濁的字音。古人寫詩講究字音的輕重﹑清濁搭配得當,以求音節(jié)和諧。
物體作曲線運動時,在其軌道切線方向上所受到的力。它使物體獲得切向加速度。如平拋運動中,重力的切向分力將產(chǎn)生切向加速度,使物體的切向速度逐漸增大。
1.用機床的刀具或砂輪削磨作件,使之具有一定形狀﹑尺寸和表面光潔度。
1.深切感謝。
1.急需。
2.務必。
1.猶直言。
1.懇切的議論。
1.漢語注音的一種傳統(tǒng)方法。唐以前韻書皆稱反,唐元度撰《九經(jīng)字樣》時,因藩鎮(zhèn)不靖,諱反而言切,宋人遂沿稱切∠稱反切。即用兩字拼切給另一字注音。
1.謂切實可用。
1.割玉。形容刀劍鋒利。
2.切開的玉。形容潔白。
上摩青云。形容很高冠崔嵬而切云兮|金莖夜切云。
1.亦作"牌榜"。
2.張貼或書寫在板上的說明文字。
1.牌賭的一種。
1.匾額;招牌。
1.舊時地方基層組織"牌"的頭領。
1.盾牌與斫刀。
1.用作儀仗的金牌和大旗。
1.即匾額。
1.賭徒打牌時的運氣。
2.指打牌者的氣度。
1.商店的招牌和字號。
2.猶標志。
1.題有文字的板狀標志。如匾額﹑牌號等。
1.宋熙寧初﹐王安石改募兵制為保甲﹐置牌以書其戶數(shù)及姓名。元時兵制設萬夫﹑千夫﹑百夫﹐而以牌甲為基層單位。清世祖入關﹐有編制戶口牌甲之令。其法﹐州縣城鄉(xiāng)十戶立一牌長﹐十牌立一甲長﹐十甲立一保長。則牌甲又為地方基層組織。見《宋史.兵志六》﹑《元史.兵志一》及《清史稿.食貨志一》。
國家以掛牌方式公布的價格。中國改革開放以前,國家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牌價適用的商品和服務項目較廣。有批發(fā)牌價、零售牌價、農(nóng)副產(chǎn)品收購牌價、外匯牌價、飲食服務牌價等。改革開放以后,價格形式多樣化,牌價專指國家規(guī)定的計劃價格,即國家定價,限于少數(shù)重要的生產(chǎn)資料和消費品以及運輸郵電收費項目。
1.金牌。古代官員的一種身分憑證。
1.賭具名。為骨牌的一種。
1.用牌作賭具的賭博聚會。
1.衙門的差役。
1.一種裝飾性建筑物。有二根或四根并列直柱﹐上有檐額。多建于街市要沖或名勝處。
2.指為慶賀而用竹木等搭建的類似牌樓的臨時建筑物。
1.古代官吏﹑使節(jié)的一種身分憑證﹐其狀扁薄如牌。
2.太平天國對戰(zhàn)士及城市中全勞動力的稱呼。一般指年齡在十五﹑六歲至五﹑六十歲之間的男子。
3.招牌﹐聲望。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