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切合題旨。
1.科舉時代﹐為防止考試舞弊﹐將試卷中的姓名﹑籍貫等用紙糊封﹐編號并加鈐印﹐稱為"封彌"。此法始于唐武后時﹐至宋景德祥符間已成定制﹐沿用到清末科舉廢除之時。
1.謂封藏嚴密。
1.指晉文公為介子推封綿上田之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不及……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后因以"封綿"為功臣未能及時受到封賞的典實。
①線裝書指書皮里面印著書名和刻書者的名稱等的一頁。②新式裝訂的書刊指最外面的一層,用厚紙、布、皮等做成。③特指新式裝訂的書刊印著書刊名稱等的第一面。也叫封一。
1.增修墳墓﹐以旌功勛。
1.增修墳墓﹐旌表里門﹐表示對賢者的禮遇和尊崇。
1.天子或諸侯的領地之內。
2.泛指國內或轄境之內。
1.唐建立后,銓選官員,集應選者于京城長安。太宗貞觀元年,因歲旱谷貴,命潼關以東應選者集于洛陽,就近銓選,謂"東選"。參閱《新唐書·選舉志下》。
1.周代指設在王宮之東的大學。
2.指中國傳統文化。
1.形容行走艱難。
1.到處尋找。
1.古代謂天子巡視東方。語本《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
1.東海之濱。
2.崖名。在佛教圣地九華山。原名東峰,在化成寺東。相傳新羅國僧金喬覺初至時即棲其下。明代哲學家王守仁于正德十五年第二次遁跡九華,為瞞過錦衣衛特務盯梢,學金地藏苦修功夫,在東崖巖頭晏坐終日,躲過了權宦劉瑾對他的政治迫害◇稱此處為"東崖晏坐",乃九華十景之一。
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等國。
1.舊時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貶稱。
1.東邊的山。
2.山名。一名東山,又名圣岡山。在四川省樂山。參見"東巖酒"。
1.古代四川嘉州(今樂山)城東佛峽所產的名酒。
1.謂左右遮掩,隱瞞真相。
1.謂到處懇求請托。
1.謂飄泊無定。
1.古邑名。春秋魯地。在今山東省費縣境。
2.古邑名。春秋齊地。在今山東省臨胊縣境。
3.古邑名。戰國楚地。在今江蘇省盱眙縣境。
4.古地區名。春秋晉地。相當今河北省太行山以東邢臺﹑邯鄲@帶。
5.古地區名。戰國趙地。 6.指漢東陽侯張相如。 7.指南朝梁沈約。因其曾為東陽守,故稱。 8.復姓。南朝宋有東陽無疑。
1.指宋婺州(古稱東陽郡)名僧軋俊﹑軋輔。
1.指南朝梁沈約。
1.見"東陽銷瘦"。
1.見"東陽銷瘦"。
1.《梁書.沈約傳》"﹝沈約﹞永明末,出守東陽……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須分。"原謂沈約因操勞日漸消瘦,后以"東陽銷瘦"為形容體瘦的典故。
指日本~人ㄧ~貨。
1.指日本及朝鮮產的人參。
1.即人力車。也稱黃包車。因日本首先使用而得名。
1.泛指東方的海洋。
1.指日本軍刀。
1.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的蔑稱。
1.比目魚的別名。
1.謂多方謀劃而事情總是辦不成。
姓。
1.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國通俗的民間歌曲。
1.春秋時善御者東野稷,見重于魯莊公。其御左右旋轉,合規之圓;進退抑揚,中繩之直。自矜其能,驅馬轉百圈而不止,結果馬力竭盡,以失敗而告終。事見《莊子.達生》◇因以"東野敗駕"比喻自恃才高,弄巧反拙。
1.宮中東側的旁門。唐時為門下省的代稱,亦稱左掖。與稱右掖的中書省對稱。
2.宮中東側的旁門。代指太子所居的東宮。
1.比喻做事缺少全局觀點,忙于局部應付。
1.比喻說話無中心,東一句西一句,不相連貫。
1.見"東一耙子西一掃帚"。
1.古代對我國中原以東各族的統稱。
2.指三國吳。
3.特指清朝統治者。
4.舊指我國東方日本﹑朝鮮等國家。
1.漢丁寬從田何受《易》,精敏過人,學成東歸,何謂門人曰"《易》以東矣。"事見《漢書.儒林傳.丁寬》◇因以"東易"代指經學大師。
1.古代稱我國東方的歌聲。
英國在東方進行壟斷貿易和殖民擴張的組織。1600年成立,獲好望角以東各國的貿易壟斷權。最初在馬來群島一帶進行香料貿易,后主要在印度活動,建立商館、堡壘,擁有軍隊和艦隊,有權宣戰和媾和,成為一個政權機構。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逐步征服全印度,實行殖民統治,并入侵緬甸、阿富汗和馬來亞等地;向中國走私鴉片,掠得大量財富。19世紀前期對印和對華貿易壟斷權相繼被取消。1858年在印度民族大起義打擊下被撤銷。
在山東省北部、黃河南側,東臨萊州灣,膠濟鐵路有支線通此。1982年設市。人口649萬(1993年)。為新興的石油工業城市。勝利油田指揮部設此。建有石油大學。
〈書〉①東海。②指日本留學~。
1.謂到處游蕩。亦以形容不務正業。
1.同"東游西蕩"。
1.東窗。指東窗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