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偏紀"。唐劉知幾謂史書除編年﹑紀傳二體外,還有十流。其一為偏紀,是記近事的短篇,如漢陸賈《楚漢春秋》﹑樂資《山陽公載記》等。見《史通.雜述》。
2.猶最憶。
1.捕魚。
1.猶趁興。
1.稱心;快意。趁,通"稱"。
1.亦作"趂韻"。
2.見"趁韻"。
1.亦作"趂早"。
2.及早;及時。
3.一早;清晨。
4.趕早。
1.赴職;上任。唐羅鄴有《趁職單于留別闕下知己》詩。
1.亦作"趂旨"。
2.順從皇帝的旨意。
1.亦作"趂逐"。
2.追隨;相隨。
3.為追求。
4.追究;追查。
1.馳逐;追趕。
1.隨口;順口。
1.猶趕座。謂奔走于酒樓戲館等地賣藝謀生。
1.布施。
1.布施之珠。
1.指以讖術對天象災變的推算。步﹐推步。
1.讖語。
1.見"讖詞"。
1.即讖箓。
1.載有讖語的書﹐占卜之書。
1.認識了過去的錯誤或罪過而感覺痛心。讖﹐通"懺"。
1.亦作"?記"。
2.即讖書。
1.記有讖語的符命。
1.讖書的目錄。
1.亦作"?瑞"。
2.符瑞。
1.記載讖語的書。
1.古代巫師﹑方士等預卜未來的法術。
1.漢代流行的神學迷信。"讖"是巫師或方士制作的一種隱語或預言﹐作為吉兇的符驗或征兆。"緯"指方士化的儒生編集起來附會儒家經典的各種著作。
1.具有預示性質的圖箓或文字。
1.古代巫師﹑方士等以讖術所作的預言。
1.讖言。
2.泛指預言。
1.預兆。
1.單層的衣服。
又稱觀音柳”、三春柳”。檉柳科。枝條柔弱,多下垂。葉小,鱗形。夏季開淡紅色小花。生長于中國黃河和長江流域。是鹽土地區重要造林樹種,又可栽培供觀賞。枝干可編籃和筐。
1.傳說中的木名。
1.稱述,述說。
1.福建﹑廣東人對蟶子肉的俗稱。
1.曬干的蟶肉。
1.人工養蟶所用的幼蟶﹐形如蟻虱。
1.福建﹑廣東一帶海濱飼養蟶類的田。
1.蟶肉。
1.軟體動物。有介殼兩扇﹐形狹長。穴居于沿海泥沙中﹐肉如蠣﹐色白﹐味鮮美。
1.象聲詞。形容碰擊金屬的聲音。
2.方言。指受人擺布的人。
1.古代一種有足的大鍋。有時用作燒殺人的刑器。
1.一種古代炊器。圓口﹐有三只空心足。用陶或金屬制成。
1.以煎鹽為業的人家。
1.唐薛大鼎﹑鄭德本和賈敦頤﹐俱為刺史﹐分治三州﹐皆有政績。時人稱"鐺腳刺史"。因鐺有三足﹐故以為喻。
1.指德政。
1.執掌烹飪的廚師。
1.即鐺。一種古代的炊器。
1.猶言入鍋煎炸。
1.見"牚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