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慌忙急促臨行~,把東西忘在家里了。
1.海棠花的一種。
1.牡丹花的一種。
1.人皮膚上的紅色胎記。
1.鯉魚的一種。
1.用紅色筆畫的判官像。舊時迷信,認為可以辟邪。
1.溫泉名。又稱湯泉。在安徽省黃山。
1.人皮膚上生的紅色小痣。
1.古謂紅色的下衣。
翻譯家。浙江嘉興人。1933年畢業于杭州之江大學◇任上海世界書局編輯。1941年起專事譯著,共譯出莎士比亞劇本三十一部,建國后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編為《莎士比亞全集》出版。
1.弦樂器上的紅色絲弦。
2.紅色的簾繩。
1.見"朱絲縈社"。
電影導演。江蘇太倉人。畢業于上海工業專門學校預科。1927年起先后任華北電影公司和聯華影業公司編譯部主任。1946年去香港,參與創建鳳凰影業公司。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影協理事。一生執導故事片七十余部。主要有《慈母曲》、《一板之隔》、《一年計》、《新寡》等。
1.紅色的果實。
元代數學家。字漢卿,號松庭,燕(今北京附近)人。著《算學啟蒙》和《四元王鑒》各三卷。創造了四元術(多元高次方程組解法)。對垛積術(高階等差級數求和法)和招差術(有限差分法)都有貢獻。
1.杮子的一種。
1.紅漆棺材。
1.紅色絲帶。古代用以系印章﹑玉佩和帷幕之類。
1.用朱墨書寫的文字。
宋代作家∨幽棲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說海寧(今屬浙江)人。女。善詩、詞,詞的成就較大,風格清新含蓄。有《斷腸詩集》和《斷腸詞》。
1.甘薯的別名。
1.紅色的絲繩。
2.朱弦。用熟絲制的琴弦。
3.借指琴瑟。
1.織有紅格的絹帛或畫有紅格的紙箋。
1.用熟絲制的琴弦。朱﹑練互文為義。借指琴瑟。
1.指琴瑟上的絲弦。
1.見"朱絲弦"。
1.見"朱絲縈社"。
1.亦作"朱絲營社"。亦作"朱繩縈社"。
2.古時迷信,用紅色絲繩纏在土地神像上,認為能助陽勝陰,消除災禍。
1.指南方水涯。《文選.枚乘》"臨朱汜而遠逝兮,中虛煩而益怠。"劉良注"朱汜,南方水涯也。"一說,地名。見李善注。
清初戲曲作家。名fdc8#號fdc9b鄭江蘇吳縣人。作有傳奇十九種,今存《聚寶盆》、《十五貫》、《未央天》等九種。曾協助李玉編纂《北詞廣正譜》,與李書云合編《音韻須知》。
1.頂端有蒜頭狀物的紅漆棍棒。
1.紅色纓飾。
1.紅繩。舊時端午節用以飾門戶,謂可避邪惡。
1.用銀朱等紅顏料從碑刻或銘器上拓下的文字或圖形。
1.山櫻桃的別名。
1.紫藤。
1.用朱藤做的手杖。柔韌性好,為杖之佳品。
1.古地名『武帝時置縣,治所在今云南省昭通縣境◇立為郡。南朝梁廢。唐武德初置安上縣,不久復改為朱提縣,天寶中地入南詔,移治今四川省宜賓縣安邊鎮西南。唐末廢。
2.山名。在今云南省昭通縣境。盛產白銀,世稱朱提銀。亦用作銀的代稱。
1.古代的一種優質白銀。因產于今云南昭通縣境內之朱提山,故稱。
1.紅色馬蹄。
2.借指駿馬。
1.指西南方。
1.朱紅色。
1.古代儀仗中障扇之一,用以障蔽風塵。
1.宋朱遵度的別號。
1.如網絡的紅色簾幕。古時掛于殿閣或車箱中,用以裝飾或防護。
1.見"朱帷"。
1.亦作"朱幃"。
2.紅色帳幔。
1.紅漆獸皮制的車蓋。
即后梁太祖。五代梁王朝的建立者。宋州碭山(今屬安徽)人。曾參加黃巢起義◇叛變降唐,賜名全忠。與李克用等聯兵鎮壓黃巢起義軍,并乘機擴大勢力,成為中原地區最大的軍閥◇被進封為梁王。公元907年代唐稱帝,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梁,史稱后梁◇被其子朱友fdcaK殺。
與白文”相對。也稱陽文”。指刻成凸狀的印文。因這種印章鈐出的印文為紅色的,故稱。
1.宋朱熹的謚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