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種詩體格式的名稱。
1.指鉦聲。
2.指鐘聲。
3.指金石聲。
4.對人聲音的美稱。
5.恭敬的聲音。 6.比喻美好的聲譽。 7.指聲譽傳播。
1.見"金聲玉色"。
1.喻文章氣韻優美。語出漢班固《東都賦》﹕"玉潤而金聲。"
1.比喻人的堅貞品格和操守。
1.謂以鐘發聲﹐以磬收韻﹐奏樂從始至終。語出《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
2.比喻聲名昭著遠揚。
3.比喻音韻響亮﹑和諧。
1.謂擲地作金石之聲。形容語言文字鏗鏘有力。
1.祥瑞之物。一種形狀似花的天然金首飾。古代以為天下太平時則出現于世。
2.一種金箔剪的彩花。
1.黃金或其他金屬制的繩索。(1)用以編連策書。《后漢書.方術傳序》"然神經怪牒,玉策金繩,關扃于明靈之府,封縢于瑤壇之上者,靡得而窺也。"《南齊書.高帝紀上》"披金繩而握天鏡,開玉匣而總地維。"唐楊炯《右將軍魏哲神道碑》"登封告禪,玉牒金繩。"《舊唐書.禮儀志三》"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繩連編玉簡為之。"(2)用于一般拴束。唐韓愈《石鼓歌》"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2.佛經謂離垢國用以分別界限的金制繩索。
3.借指地平線。
1.指釋迦牟尼。
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嘆,一說本姓張,吳縣(治今江蘇蘇州)人。入清后因哭廟案”被殺∶評點古書,稱《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西廂》為六才子書”,并評點后兩種。曾在批改《水滸》時將其刪為七十回本。
①〈書〉金屬和石頭,比喻堅硬的東西精誠所至,~為開(意志堅決,能克服一切困難)。②金指銅器和其他金屬器物,石指石制器物等,這些東西上頭多有文字記事,所以把這類歷史資料叫做金石。
1.像金石一樣不可改變。形容堅守盟約﹑節操等。
1.見"金石之交"。
1.見"金石之交"。
1.見"金石為開"。
1.使用鐘磬等樂器演奏的音樂。常指廟堂之樂。語出《左傳.襄公九年》﹕"武子對曰﹕'君冠﹐必以祼享之禮行之﹐以金石之樂節之﹐以先君之祧處之。'"
1.比喻非常寶貴的教導或勸告。
1.比喻堅貞不渝的友情。
1.謂人身體強壯珍貴。
1.指堅強不屈﹑剛正無私之人。
1.指鏗鏘有力之聲◇亦用以比喻文辭優美動人。
1.指鐘﹑磬﹑琴瑟﹑簫管四類樂器。亦泛稱各種樂器。
在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東部的滿家灘涼水灣。有奇特的海蝕地貌,石柱林立,奇形怪狀。有玫瑰園、龍宮奇景、南秀園、鰲灘四大景區。其西側有天然海水浴場。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1.形容一個人心誠志堅﹐力量無窮。語出漢劉向《新序.雜事四》﹕"熊渠子見其誠心﹐而金石為之開﹐況人心乎?"
1.研究古代鐘鼎彝器碑碣石刻﹑考辨今古文字的一種專門學問。開始于宋代﹐至清代﹐兼及甲骨﹑簡牘﹑封泥﹑瓦當等。
1.見"金石良言"。
1.友誼堅如金石的朋友。
1.猶言金石聲。
1.比喻堅貞不渝的友情。
2.指盟約。
1.同"金石良言"。
1.見"金石之交"。
1.謂剛直。《易.噬嗑》﹕"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艱貞吉。"王弼注﹕"金﹐剛也﹔矢﹐直也。噬干胏而得剛直﹐可以利于艱貞之吉﹐未足以盡通理之道也。"一說指銅鏃。
2.指金玉與竹木。
1.佛教語。禪宗指參禪。
1.指古代大城市里金銀店鋪集中的街市。亦泛指繁華的街市。
1.階旁金黃色的斜石。
1.夏代宗廟西南之室。
2.精美的宮室。
1.指金色虎首形鋪首。
2.指獸形的香爐。
3.銅鏡上獸形花紋。
4.古臺名『建安十八年﹐曹操建于鄴城西北。
1.古代封王侯時所賜的符。
1.金印紫綬。指代高官。
1.指用金簡刻寫或金泥書寫的文字。
2.指道教或佛教之經典。
3.指法律條文。
4.指天神的詔書。
1.見"金書鐵券"。
1.即丹書鐵券。古時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享有免罪等特權的證件。
1.指北斗第一星的天樞星。比喻君位。
2.傳說中月亮沒入之處。
3.門上轉軸的美稱。借指門戶。
1.指1900年(庚子年)義和團事件。庚于五行為"金"﹐子于十二生肖為"鼠"﹐故稱。
1.謂秋令。
1.五行生克﹐金生水◇以喻交情深厚。
2.金星與水星。
3.水名。在今河南省鄭州市。
4.水名。見"金水河"。
1.又名玉河﹐在北京市。金始引玉泉水東注于三海。
1.指北京天安門前金水河上的橋。
1.謂金為火所銷。語本《史記.天官書》﹕"火與水合為焠﹐與金合為鑠﹐為喪﹐皆不可舉事。"
1.金制的線。
2.樂器的金屬弦。
3.借指弦樂器。
4.借指《樂經》。
5.比喻柳樹的垂條。 6.比喻飛濺之泉水。 7.喻指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