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行乞的人。
1.預有憑借﹑依仗。
1.謂預先備有。
1.戲曲劇種名。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流行于河南全省及陜西﹑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區,是梆子腔的一種。
1.舊制高等學校升入本科前的準備階段,學業期限為一至三年。
1.安適快樂。
1.謂不出馀力,不竭盡全力。
1.謂事先估計。
1.參與討論。豫,通"與"。
1.參與盟會。豫,通"與"。
1.預先謀劃。
1.預先期望或估料。
1.春秋時宋國漁人。有關其人的傳說有二(1)漢劉向《說苑.正諫》"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龍上訴天帝……天帝曰'魚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漢張衡《東京賦》"白龍魚服,見困豫且。"唐李白《枯魚過河泣》詩"白龍改常服,偶被豫且制。"明張煌言《放歌》"神龍魚腹兮,罹此豫且之罾。"(2)《史記.龜策列傳》"宋元王二年,江使神j使于河,至于泉陽,漁者豫且舉網得而囚之,置之籠中。"明徐渭《十白賦》"雖入網于豫且,苦靈骨之就鉆。"
1.預先平息。
1.喜悅的樣子。
1.春秋戰國間晉人。為晉卿智瑤家臣。晉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智氏。豫讓用漆涂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后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后伏劍自殺。見《史記.刺客列傳》。
1.即汾橋。豫讓為智伯報仇,欲刺趙襄子于汾橋畔,故亦稱汾橋為豫讓橋。汾橋,在并州晉陽縣(今太原)東一里。
1.預為籌劃和準備。
2.預先設置。
1.事先慎戒。
1.參與謀事。豫,通"與"。
2.謂對事情的成敗預先有所謀劃。
1.預先審察。
1.預定的數目。
1.猶言安樂和順。
1.猶預計。
2.國家機關﹑團體和事業單位等事先制定年度或季度收支計劃。
1.預料;預謀。
2.謂參與謀劃。豫,通"與"。
1.參與聞知。豫,通"與"。
1.謂預先有所憑借依仗。
2.謂列席設座,參與其會。
1.猶閑暇。
1.早先;事前。
1.安適悠閑。
1.預料;事前推想。
1.事先顯露。
1.預先端正儀容,以示嚴肅恭敬。
1.預先推論。
2.預先說出的關于將來要發生什么事情的話。
1.先行養育或預先教養。
1.參與計議。
1.猶游樂。
1.預先防御。
1.園名。在上海市南市區。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至萬歷五年(公元1559-1577年)。為江南著名園林。園內亭﹑臺﹑樓﹑閣林立,曲廊回環,保持明清建筑特色。其中點春堂是1853年小刀會起義時的指揮部。
1.謂事先約定或互訂契約。
1.安逸快樂。
1.亦作"豫蚤"。
2.預先;及早。
1.見"豫早"。
1.亦作"豫樟"。木名。枕木與樟木的并稱。《左傳.哀公十六年》"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終。抉豫章以殺人而后死。'"《戰國策.宋衛策》"荊有長松﹑文梓﹑榝﹑楠﹑豫樟,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榝楠豫章。"張守節正義"案《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唐杜甫《贈蜀僧閭邱師兄》詩"豫章夾日月,歲久空深根。"唐白居易《寓意》詩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清錢芳標《長椿寺病馬行》"乃知不材造物憐,豫章見斫樗散全。"一說,指樟木。
2.比喻棟梁之材,有才能的人。
3.古臺觀名。
4.指宋黃庭堅。
1.樂府《清調曲》名。現存古辭寫豫章山上白楊變為洛陽宮中棟梁,述其與根株分離之苦。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后以"豫章郵"指帶信的人。
1.見"豫章"。
1.指預先顯露出來的跡象。
2.謂預先顯示。
1.悅服敬畏。
1.參與政事。豫,通"與"。
1.謂事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