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豫樟"。木名。枕木與樟木的并稱。《左傳.哀公十六年》"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終。抉豫章以殺人而后死。'"《戰國策.宋衛策》"荊有長松﹑文梓﹑榝﹑楠﹑豫樟,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榝楠豫章。"張守節正義"案《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唐杜甫《贈蜀僧閭邱師兄》詩"豫章夾日月,歲久空深根。"唐白居易《寓意》詩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清錢芳標《長椿寺病馬行》"乃知不材造物憐,豫章見斫樗散全。"一說,指樟木。
2.比喻棟梁之材,有才能的人。
3.古臺觀名。
4.指宋黃庭堅。
1.見"遺缺"。
1.尚未退盡的熱度。
1.劫后幸存者。
2.猶后裔。
3.遺世之人;隱士。
4.改朝換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
1.謂因遺漏而未及仁愛。
1.指婦女懷有丈夫生前留下的身孕。
1.謂拋棄榮華富貴;超脫塵世。
2.指身后之榮譽。
3.猶殘花。
1.遺像。
2.指人死后的容貌。
3.事物的本來面貌。
1.猶宿儒。
1.猶遺澤。
1.猶馀燼。
1.亦作"遺■"。
2.猶散失。
3.逃亡散失之眾。
1.猶遺失。
1.撒尿拉屎。喻臭名四播。
詞集。金末元好問(號遺山)作。三卷。收詞三百八十余首。
1.贈扇。舊時端午一種風俗。
1.指遺漏的善事﹑善言等。
2.謂遺漏賢德之人。
3.猶遺惠。
1.前代留下的感傷。
1.猶逸賞。
前朝的年輕臣僚;留戀舊時代的年輕人遺老遺少|在新思想上反像個遺少,做了落伍者。
前朝的年輕臣僚;留戀舊時代的年輕人遺老遺少|在新思想上反像個遺少,做了落伍者。
1.死者的繼承者;后裔。
1.同"逶迤"。
2.斜行;曲折前進。
1.超然物外;避世隱居。
2.猶舍身。
3.遺跡。
4.即遺體。
1.指忘卻一切物我﹑是非差別的精神狀態。
2.謂拋棄精神實質。
1.見"遺笑大方"。
1.忘卻自我的存在。
2.捐軀;獻身。
3.馀生;殘留的生命。
1.猶遺腹子。
1.指行將絕滅的詩歌創作傳統。
1.指古代遺下的勝跡。
1.亦作"遺剩"。
2.猶遺漏;遺忘。
3.遺留剩馀。
1.亦作"遺尸"。
2.遺體;尸體。
1.丟失;丟棄。
2.遺漏。
3.失誤;過失。
4.指散失的文章﹑典籍。
5.遺忘;忘記。 6.因失禁而排泄。
1.指死者留下的詩歌。
2.指前代佚詩。
1.亦作"遺迤"。
2.猶饋送。
3.指饋送施舍之錢物。
1.《舊唐書.薛元超傳》"中書省有一盤石,初,道衡(元超祖父)為內史侍郎,嘗踞而草制,元超每見此石,未嘗不泫然流涕。"后遂用為典實。
2.前代遺存之石。
1.遺漏時節。
2.失去時機。
1.遺存的意識。佛教認為人死精神不滅,意識尚存。
1.猶失實。
1.指前朝的歷史。
2.謂根據軼聞編成的史書,所記多為正史所不載。
1.猶拉屎。
2.語本漢賈誼《過秦論上》"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后以"遺矢"指戰爭中的細微的耗損。
1.東晉王敦謀反,晉明帝化裝去察看王敦營壘。走后,王敦使五騎追帝。"帝亦馳去,馬有遺糞,輒以水灌之";而追的人"見馬糞冷,以為信遠而止不追"。事見《晉書.明帝紀》◇以"遺矢如冰"指代其事。
1.猶遣使。
1.未被發現的才德之士;隱士。
2.前朝遺留下來的文士。
1.超脫塵世;避世隱居。
2.道教謂羽化;登仙。泛指去世。
1.見"遺世越俗"。
1.謂超然獨立于世俗之外。
1.見"遺世越俗"。
1.避世隱居而不為世俗之事牽累。
1.超脫世俗。
1.前人留下的法式;先前事物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