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封建地主階級占有土地﹐剝削農民(或農奴)剩余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其基本剝削形式是封建地租﹐農民(或農奴)耕種封建地主的土地﹐絕大部分產品作為地租被封建地主剝奪。上層建筑主要是以等級制為特點的封建制國家。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是以維護封建剝削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宣揚封建道德為主要內容。在封建制度下,社會基本的對立階級是地主階級和農民(或農奴)階級。農民(或農奴)生活貧困﹐無政治權利﹐他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十分尖銳。一般認為中國于春秋戰國之交進入封建社會。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
1.宋代帝王為宣揚道教而發給各地的神牌。
1.指凹形銅鏡。
2.泛指精美的杯子。
3.指金質獎杯。
1.金刀龜貝。古代用作貨幣。亦泛指金錢財貨。
1.明代錢鈔名。制錢背面以金涂之﹐故名。
1.黃色的花蕾。
1.亦作"金鞲"。
2.華美的臂套。
1.金瓶。藏語稱瓶為奔巴。清代拈定達賴和班禪額爾德尼兩喇嘛及諸活佛的化身轉世者時用之。
用黃金做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
1.亦作"金錭"。亦作"金篦"。
2.古代治眼病的工具。形如箭頭﹐用來刮眼膜。據說可使盲者復明。
3.古代婦女的一種金質首飾。亦可用以梳發。
4.彈箏用的金屬刮板。
1.指神丹﹐仙丹。語本南朝宋鮑照《代淮南王》詩﹕"琉璃作碗牙作盤﹐金鼎玉匕合神丹。"
古代泛指金屬貨幣,現在指用黃金作主要成分鑄造的貨幣。
1.即金烏。太陽。"畢逋"合音為"烏"。
1.指帝王車駕。
1.金和玉。
2.金黃和碧綠的顏色。
3.金馬﹑碧雞。
4.指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
形容建筑物等異常華麗,光彩奪目。
①使光線聚成光束的凸透鏡。②使平行光線聚焦的凹面鏡。
由簡單化合物合成出分子量較高的化合物的反應。可分加聚反應和縮聚反應兩類。
果實的一類,由一朵花內聚生的多個成熟子房和花托聯合發育而成。如草莓、蓮、八角等的果實。也叫聚生果。
1.聚集;匯集。
①(人)會合;聚集老同學~在一起很不容易。②指聚會的事明天有個~,你參加不參加?
1.聚集貨物或錢財。語本《易.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
集合;湊在一起~力量ㄧ~資金ㄧ廣場上~了很多人。
使光或電子束等聚集于一點~成像。
1.聚合結集。
1.見"聚精會神"。
集中地居住在某一區域少數民族~的地方。
1.猶齊聲。
1.聚集起來的盜寇。
1.神話傳說中的地名。《海內十洲記.聚窟州》載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之地,地方三千里,北接昆侖二十六萬里,去東岸二十四萬里,上多真仙靈官,宮第比門,不可勝數。
1.由于地球內部的物理和化學變化﹐地層中所含的各種金屬分離出來﹐同類金屬聚集在一起的作用。
聚集。
1.古器物名。《莊子.達生》"自為謀,則茍生有軒冕之尊,死得于膔榡之上,聚僂之中,則為之。"陸德明釋文"司馬云'聚僂,器名也,今冢壙中注為之。'一云聚僂,棺槨也。"一說,為柩車之飾。參閱清王念孫《讀書雜志馀編上.莊子》。
1.由氯乙烯聚合而成的塑料。有良好的絕緣性﹐耐腐蝕﹐易制造。用途很廣﹐如制造化工設備﹑水管﹑電纜外皮﹑雨衣﹑涼鞋﹑人造革﹑塑料薄膜等。
1.《后漢書.馬援傳》"援因說隗囂將帥有土崩之埶﹐兵進有必破之狀。又于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埶﹐開示眾軍所從道徑往來﹐分析曲折﹐昭然可曉。"后因以"聚米"比喻指劃形勢﹐運籌決策。
2.米堆。形容矮小。
1.聚斂納賄。
(在約定地點)集合參觀的人八時在展覽館門口~。
1.花序的一種。頂端平或凸﹐當中的花先開﹐如石竹﹑唐菖蒲即是。
1.會聚與分散。
2.使離散之人再聚。
3.指離散。有聚少離多意。
1.亦作"聚砂"。
2.《法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原比喻積小善為大行◇亦指年幼慕道﹐學佛論道。
比喻積少成多。
1.見"聚沙"。
1.猶收獲。
2.猶羅致。
〈書〉聚會~一堂。
1.由四氟乙烯聚合而成的塑料﹐耐熱﹑耐寒﹑耐水﹐絕緣性能好﹐耐腐蝕能力特別強。在化學﹑電氣﹑醫藥等工業上廣泛應用。
1.眾說紛紜﹐久無定論。
1.聚集在一起交談。
1.聚首﹐會面。
1.即折扇。宋時由高麗傳入。其初不為人所重﹐至明代以后始廣為流行。
1.《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夫眾煦漂山﹐聚蚊成靬﹐朋黨執虎﹐十夫橈椎﹐是以文王拘于牖里﹐孔子厄于陳蔡﹐此乃焌庶之成風﹐增積之生害也。"顏師古注"蟫﹐古蚊字。靬﹐古雷字。言眾蚊飛聲若有雷也。"因用以喻眾口詆毀﹐積小可以成大。
1.猶會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