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鼻孔撩天"。
1.見"白虎幡"。
1.唐燕樂舞名。
1.銀子的隱語。
1.見"白晳"。
1.見"白晳"。
白凈白皙的臉|皮膚白皙。
1.即白義。
1.見"白席人"。
1.古代北方民間宴席上相禮﹑供雜役的人。
按血液中白細胞的形態(tài)、細胞質(zhì)內(nèi)有無顆鐐?cè)旧匦赃M行分類,并計算各種白細胞的百分率。正常值中性粒細胞60%~70%,酸性粒細胞05%~5%,堿性粒細胞0%~1%,淋巴細胞20%~40%,單核細胞3%~8%。中性粒細胞增高見于急性感染、嚴重創(chuàng)傷、惡性腫瘤等,減低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等。酸性粒細胞增高見于寄生蟲病和過敏性疾病,減低見于傷寒、急性心肌梗死等。堿性粒細胞增高見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脾切除術后等。淋巴細胞增高見于百日咳、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等,減低見于傳染病的初期等。單核細胞增高見于瘧疾等。
1.方言。猶白搭。
1.古地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北。唐移金陵縣于此﹐改名白下縣◇因用為南京的別稱。
作家。廣西臨桂人。回族。臺灣大學畢業(yè)后留學美國衣阿華大學◇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著有短篇小說《玉卿嫂》,短篇小說集《謫仙記》、《寂寞的十七歲》、《游園驚夢》,另有長篇小說《孽子》,雜文集《明星咖啡屋》等。
1.多年生草本。有濃烈香氣。根肉質(zhì)﹐淡黃白色﹐羽狀復葉﹐總狀花序頂生﹐花大﹐白色或淡紫色。根皮入藥﹐稱白鮮皮。性寒﹑味苦﹐主治濕疹﹑疥癬﹑風濕熱痹等癥。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白鮮》。
1.亦作"白間"。
2.弓弩名。
3.窗。
1.亦作"白鷴"。
2.鳥名。又稱銀雉。雄鳥的冠及下體純藍黑色﹐上體及兩翼白色﹐故名。
1.蔬類植物。
1.方言。游玩;戲耍。
1.方言。無業(yè)游民;流氓。
詞集。清代舒夢蘭(字白香)編。四卷。選錄唐至清初五十九人的詞作共一百首。以詞調(diào)體式為序排列,先小令,再中調(diào)、長調(diào)◇由謝朝征箋注,存詞九十九首,改以詞人時代先后為序排列,刪去聲譜,增加有關資料,為詞選注本。
1.白色災異。舊時迷信認為罕見的白色禽獸等突然出現(xiàn)是不祥之兆。
2.白色的祥瑞。
1.亦作"白鮝"。
2.剖開曬干的黃魚。
1.見"白鲞"。
1.見"白頸烏"。
1.白色的象。古代以為瑞物。
2.古代的一種雜戲。
3.復姓。古有白象先生。見漢應劭《風俗通.姓氏篇下》。
1.象牙做的朝笏。
1.猶白刃。
1.樸消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石三.樸消》。
1.白而小。
2.即銀魚。俗稱面條魚。
1.指天剛亮的時候。
1.白色的木棉布。
1.植物名。新鮮鱗莖可食﹐干燥鱗莖(薤白)可入藥。
1.表明心愿。
2.純潔的胸懷。
1.表白自己的行為。
2.清白的行為。
唐代文學家。字知退,下b02c(今陜西渭南)人。白居易之弟。元和年間進士。歷任左拾遺、主客員外郎、膳部郎中。以寫作傳奇著稱,有《李娃傳》等名篇。
1.毛皮白色的熊。今指北極熊。
1.見"白須"。
1.北齊崔伯謙的美稱。
1.白色的絲麻。
1.指棉花。
2.泛指白色花絮。
3.比喻像白絮似的東西。
1.安徽宣城產(chǎn)的書畫用紙。
1.亦作"斗怒"。亦作"鬪怒"。
2.爭吵;爭斗。
3.猶激怒。
爭斗毆打相互~。
玩紙牌、骨牌等比輸贏。
1.亦作"斗盆"。
2.指用之于斗蟋蟀的盆。
1.亦作"斗朋"。
2.即角抵。
①披在肩上的沒有袖子的外衣。②〈方〉斗笠。
1.亦作"斗辟"。
2.形容地勢險絕偏遠。斗,通"陡"。
1.亦作"斗諞"。
2.巧言逗引。
1.亦作"斗品"。
2.茶葉之精品。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