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鼻梁高聳處。
1.桑樹苗。
1.西漢經(jīng)濟學(xué)家呻羊的省稱。
1.《詩.小雅.南山有臺》"南山有桑,北山有楊,樂只君子,邦家之光。樂只君子,萬壽無疆。"后因以"桑楊"代其詩,為頌德祝壽之辭。
1.植桑的田野。
2.八纮之一。古代指東方極遠之地。
3.地名。即桑林。殷湯禱雨處。
1.指蠶桑之事。
1.桑樹的葉子。蠶的飼料。中醫(yī)亦以入藥。
1.用桑樹葉縫制的帽子。
1.亦作"桑蔭未移"。
2.語本《戰(zhàn)國策.趙策四》"昔者堯見舜于草茅之中,席隴畝而蔭庇桑,蔭移而授天下傳。"后遂謂人之意氣相投,相知無須時日長久。亦指時間短暫。
1.見"桑蔭不徙"。
1.桑樹上因蠹蟲蛀食而形成的癰腫物。喻媚上禍國的小人。雍,通"癰"。
①桑樹和榆樹鳴鳩棲于桑榆。②夕陽光照桑榆樹梢,因以指日暮。也比喻晚年桑榆暮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1.《后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后以"桑榆補"謂善于補救失誤。
1.見"桑榆之景"。
1.同"桑榆暮景"。
1.謂年近垂老。
1.夕陽斜照桑榆時的黃昏景象。比喻垂老之年。
1.指晩年,暮年。
1.亦作"桑榆暖"。
2.謂晩年幸福。
1.指晩年時光。
1.指鄉(xiāng)黨序齒尊老之禮儀。
1.古代管理桑園的官員。
1.指故國。
1.寄生在桑樹上的一種蟲。
1.桑木與柘木。
2.指農(nóng)桑之事。
1.桑葚。
1.謂植桑養(yǎng)蠶,取絲紡織。
1.上古商帝太戊時,"祥桑"朝生而暮大如拱,太戊懼,大臣伊陟勸太戊修德而"祥桑枯死"。殷帝武丁時,雉登鼎耳而鳴,武丁懼,賢臣祖己勸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歡,殷道復(fù)興"。事見《書.高宗肜日》﹑《史記.殷本紀(jì)》◇因用"桑雉"為帝王修德國以復(fù)興的典實。
2.漢魯恭(字仲康)為中牟令,行德政。上司遣使察訪,恭與來使行至田間,坐桑下小憩,有雉停身旁。旁有兒童。使曰"兒何不捕之?"兒曰"雉方將雛。"使矍然而起,盛贊魯恭"化及鳥獸",使"豎子有仁心"。事見《后漢書·魯恭傳》◇因以"桑雉"為施行仁政,普及教化的典實。
1.《詩.墉風(fēng).桑中》"云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朱熹集傳"桑中﹑上宮淇上,又沬鄉(xiāng)之中小地名也……衛(wèi)俗淫亂,世族在位,相竊妻妾。故此人自言將采唐于沬,而與其所思之人相期會迎送如此也。"后因以指私奔幽會之處。
2.桑樹林里。
3.泛指山林僻遠之處。
1.謂男女不依禮法的結(jié)合。
1.見"桑間之約"。
1.即桑蟲。蠋,大青蟲,似蠶。
1.古代虞祭用桑木作的神主。古禮,人死既葬,還祭于殯宮叫虞。期年,練祭時埋桑主,改用栗木作神主。
1.謂種植桑樹與苧麻。泛指農(nóng)桑之事。
2.指種植桑苧的人。
3.唐陸羽別號。
1.指唐陸羽著的《茶經(jīng)》。
1.唐陸羽的別號。
《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謂家鄉(xiāng)的桑樹、梓樹是父母種的,對它要有敬意◇因以桑梓”代指故鄉(xiāng)或父老鄉(xiāng)親鄉(xiāng)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
1.指鄉(xiāng)里長幼之禮。與官場長官﹑下屬之禮相對而言。
1.見"嗓癀"。
1.亦作"嗓黃"。
2.患于喉嚨的炭疽病,患時咽喉發(fā)生膿皰或癰。
1.亦作"嗓嗑"。
2.譏刺;挖苦。
1.見"嗓磕"。
1.嗓音。
1.亦稱"嗓子眼"。
2.喉嚨口。
1.說話或歌唱的聲音。
1.喉嚨。
2.嗓音。
1.見"嗓眼"。
1.比喻結(jié)實有力。
1.柱下石礅。
1.封建時代對皇帝的祝頌儀式,叩頭高呼"萬歲"三次。
2.高聲吹呼。
3.鳥名。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