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潰敗。
1.秂祭時所用的音樂。
1.秂祭之禮儀。
1.猶秂祭。
1.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種隆重儀禮。或秂祫分稱而別義,或秂祫合稱而義同,歷代經傳,說解不一。章炳麟以為,"秂祫之言,讻讻爭論既二千年。若以秂祫同為殷祭,祫名大事,秂名有事,是為秂小于祫,何大祭之云?故知周之廟祭有大嘗﹑大焌,有秋嘗﹑冬焌。秂祫者大嘗﹑大焌之異語。"詳《國故論衡.明解故下》。
1.隱忍住情愛,不使外露。
1.殘忍暴虐。
1.殘忍狂悖。
1.見"忍辱草"。
1.忍受恥辱。
1.忍受恥辱。
1.忍受順從。
1.忍心。得,語助辭。
1.佛殿。
1.殘忍狠毒。
1.忍住脾氣。
1.亦作"忍垢"。亦作"忍訽"。
2.忍受恥辱。
1.見"忍詬"。
2.忍受污垢。
1.見"忍詬"。
1.謂堅守古道。
1.猶忍耐。
1.殺害。
1.堅決節制。
1.見"忍俊不禁"。
忍住笑;含笑掩口忍俊|忍俊而答。
不能忍住笑;笑出來看這孩子天真可愛的樣子,真叫人忍俊不禁。
1.見"忍俊不禁"。
1.見"忍辱鎧"。
1.殘忍苛刻。
1.認可。忍,通"認"。
1.抑制食欲。
1.經得起艱苦的工作和生活。
1.殘忍暴虐。
2.忍受慘痛。
1.忍住羞愧。猶言厚著臉皮。
1.忍住眼淚,不使流出來。
1.猶忍死。
1.忍耐。
1.把痛苦的感覺或某種情緒抑制住,不使表現出來。亦謂在困苦的環境中堅持下去。
1.殘忍暴虐。
忍住所受的氣,不說不滿意的話今日忍氣吞聲,他年終有出氣之時。
1.抑制感情。
1.容忍退讓。
1.殘忍的人;硬心腸的人。
2.謂對別人忍心。
1.猶不忍。
1.容忍。
1.佛經中說雪山有草,名為忍辱,牛羊食之,則成醍醐。見《涅盤經》卷二七引《師子吼菩薩》。亦省作"忍草"。
忍受屈辱,承擔重大的責任為了黨的利益,他甘愿忍辱負重。
1.含忍恥辱。
1.佛教語。袈裟的別名。謂忍辱能防一切外難,故以甲鎧為喻。
1.以忍耐態度對待各種事情。
1.方言。放不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