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處境困苦窘迫。
1.留意;放在心上。
1.《莊子.在宥》"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郭象注"宥使自在則治,治之則亂也。"成玄英疏"宥,寬也。在,自在也……《寓言》云,聞諸賢圣任物自在寬宥,即天下清謐。"后因以"在宥"指任物自在,無為而化。多用以贊美帝王的"仁政"﹑"德化"。
1.見"在于"。
1.《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后因以"在原"指兄弟。
1.處處;到處。
1.早先;從前。
1.擔(dān)任官職。
2.今多指擔(dān)任著職務(wù),相對于退休﹑離休等而言。
1.正在加工,尚未完成的產(chǎn)品。有廣狹二義廣義的包括正在加工的產(chǎn)品和準(zhǔn)備進(jìn)一步加工的半成品;狹義的僅指正在加工的產(chǎn)品。
1.謂被依法究詰審理。
1.《鄧析子.無厚》"同舟渡海,中流遇風(fēng),救患若一,所憂同也。"后因以"在舟"謂患難與共。
1.見"在座"。
1.亦作"在坐"。
2.到席;在場。今多指在聚會﹑會議等的座上。
1.擔(dān)負(fù);承當(dāng)。
1.藏族的主食。靑稞麥炒熟磨制成面,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小團(tuán)而食。
1.古時史官﹑諫官入朝﹐或近臣侍從﹐插筆于帽﹐以便隨時記錄﹑書寫◇插白筆﹐為官員冠飾之一。
1.謂插筆于冠或笏﹐以備書寫。古代帝王近臣﹑書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裝束。
2.指仕宦。
1.古代插筆備禮﹐曲體作揖﹐以示恭敬。
1.簪﹐冠簪;弁﹐禮帽。古代仕宦所服。
2.借指官吏。
1.冠簪和紳帶。古代官吏的服飾。
2.借指仕宦。
1.古代冠飾名。用以束發(fā)。《釋名.釋首飾》"簪,建也,所以建冠于發(fā)也……導(dǎo),所以導(dǎo)擽鬢發(fā),使入巾幘之里也。"
1.猶簪花﹐戴花。
1.見"簪子"。
1.發(fā)簪和耳飾。古代多為高貴婦女的首飾。
1.冠簪和纓帶。古代官員服飾。亦用以喻顯貴﹐仕宦。
1.簪花掛彩。科舉時代為中式者集體舉行的一種儀式。
1.插簪于冠。古謂做官。
1.比喻仕宦。
1.以蒿作簪﹐以草為席。形容生活艱苦。
1.《易.豫》"勿疑﹐朋盍簪。"朱熹本義"然又當(dāng)至誠不疑﹐則朋類合而從之矣。"后因以"簪盍"謂朋友相聚。
1.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員或官職。
1.謂插花于冠。
2.猶戴花。
3.古代書體的一種。
1.張彥遠(yuǎn)《法書要錄》卷二載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衛(wèi)恒書如插花美女﹐舞笑鏡臺。"后稱書法娟秀工整者為簪花格。
1.發(fā)簪和耳環(huán)。指婦女首飾。
1.猶簪纓。亦借指仕宦。
1.即簪子。
1.古人于重九日插戴菊花謂之簪菊。
1.亦作"簪履"。
2.簪笄和鞋子。常以喻卑微舊臣。
1.見"簪屨"。
1.見"簪褭"。
1.亦作"簪裊"。
2.秦漢時爵位名。列為第三級。
1.亦作"簪佩"。
2.古代冠簪和系于衣帶上飾物。
3.借指仕宦。
1.冠簪和章服。古代仕宦者所服﹐因以借指仕宦。
1.猶簪帶。
1.指出家為僧道。因道士簪發(fā)﹐和尚剃發(fā)﹐故稱。
1.《漢書.趙充國傳》"安世本持橐簪筆事孝武帝數(shù)十年。"顏師古注引張晏曰"橐﹐契囊也。近臣負(fù)橐簪筆﹐從備顧問﹐或有所紀(jì)也。"后因"簪橐"指近臣的筆墨生涯。
1.形容佩帶光彩耀眼。
1.冠簪和軒車。喻顯貴。
1.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顯貴。
1.舊指顯貴人家。
1.猶篸篸。參差不齊貌。
2.威嚴(yán);莊嚴(yán)。常用來形容騎馬的姿勢。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