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相傳春秋齊寧戚飼牛,擊牛角而歌于康衢,辭曰"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遭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曼曼何時旦?"桓公奇其歌,命后車載回,任以國政。事見《呂氏春秋.舉難》﹑漢劉向《說苑.尊賢》。歌辭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裴髎集解引應劭曰◇因以"康衢歌"喻指賢才不遇而發之悲歌。
1.運用智慧。
1.猶情理。
1.事奉大夫。
2.事奉君主。
3.猶言事情的主要決策者,謀劃者。
4.指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
5.指一般民事糾紛中雙方當事人。
1.事實情況。
2.猶行狀。
3.指訴狀所陳之事。
1.猶事跡。
1.謂侍奉于香案旁。
1.古代臣下輪流在宮內或行在所隨侍君王,記事﹑記注起居,或處理其他事務,稱侍班,即入直。
1.侍女;女婢。
1.隨侍曹吏之差役。
1.陪侍左右。
2.指侍寢,伴眠。
1.金元時代奴仆對主人的稱謂。
2.侍妾之長。
1.侍立朝堂。
1.侍奉帝王的廷臣。
1.見"侍帝晨"。
1.陪從祭祀。
1.隨侍帝王或尊長左右。
2.隨從伺候之人。
3.宋代稱翰林學士﹑給事中﹑六尚書﹑侍郎為侍從。
1.舊時官員對同僚的謙遜的自稱。一般用于名帖。
1.道家稱侍奉天帝的仙官﹑侍從。晨,通"宸",帝居。
1.古代留侍父母的丁男。
1.陪侍帝王讀書論學或為皇子等授書講學。
2.古代官名。為帝王﹑皇子講學之官。其職務與侍讀學士略同,然級別較其為低。宋有翰林侍讀之官,明清沿置翰林院侍讀。亦作為侍讀學士之省稱。
3.古代官名。南北朝唐宋諸王屬官,有侍讀,侍講。
4.古代官名。清代內閣所置官。掌勘對本章﹑檢校簽票。參見《清通志.職官一》。
1.官名。唐始設,初屬集賢殿書院,職在刊緝經籍◇為翰林院學士之一,職在為皇帝及太子講讀經史,備顧問應對。
2.清代內閣所設,掌收發本章﹑總稽翻譯,不以翰林出身充任。
1.侍妾;姬妾。
2.使女;女婢。
3.古代婦女自謙之稱。
1.伺候奉養。
2.侍候,服侍。
3.謂虔誠地致力于。
4.謂信仰。
1.侍中﹑常侍之官。
2.在宮廷中輪番宿衛的軍士。
1.服侍;伺候。
1.指接待﹑伺候漢使的胡人。
1.侍候保衛。
2.伺候護養。
1.陪從交談。
1.侍女。鬟,婢女。
1.貼身侍女或姬妾。
1.司灑掃,借指為妻妾。
1.侍候﹑陪伴﹑護理患者。
1.陪從祭祀。
1.伴隨君王車乘出行。
1.謂等到有單獨進言的機會。侍,通"待"。
1.進見侍奉。
1.從師讀書,聽其講學。
2.為皇帝或太子講學。
3.官名『代有此稱號,以之名官則起于魏明帝。唐始置侍講學士,其職為講論文史以備君王顧問。宋沿置,并設侍講﹑侍讀,皆由他官之有文學者兼任。元明清則列為翰林院額定之官。又南北朝﹑唐﹑宋諸王府,亦有侍講。
1.官名。唐始設,初屬集賢殿書院,職司撰集文章﹑校理經籍。宋時由他官之有文學者兼任,如邢昺以國子祭酒為侍講學士。屬翰林學士院。元明清翰林院均置此職,講論文史,甚為清顯。
1.陪侍奉教。
2.見"侍教生"。
1.明代后期御史對巡撫的自稱。亦泛用為公卿對縉紳的自稱。多用于名帖或其他書面文字中。
1.巾,手巾之類;櫛,梳篦之類。古代以服侍夫君飲食起居為妻妾本分,故用作為人妻妾的謙詞。語出《左傳.僖公二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
1.職官名。有文武之分。職在侍值禁中,故稱。宋內侍官階,有左侍禁﹑右侍禁,均為宮禁中侍奉之官。
1.侍奉飲酒。
1.猶倚仗﹑憑借。侍,通"恃"。
1.古代官名。秦漢郎中令的屬官之一。
2.古代官名『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后稱侍郎。隋唐以后,中書﹑門下及尚書省所屬各部皆以侍郎為長官之副。至清雍正時,遞升至正二品,與尚書同為各部的堂官。
3.古代官名。晉制,諸王國皆置侍郎,大國四人,小國二人,專司贊相及通傳教令。
1.恭順地站立在旁邊伺候。
1.陪從狩獵。
1.陪從君王哭吊死者。
1.猶言侍教于尊前。舊時書信中的敬語。
1.整治;料理。
2.喂養。
3.搞,擺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