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只顧眼前,不顧今后,缺乏通盤打算。
1.邊界要塞;交通要沖。
2.聚集。
1.謂使戟盤旋回轉,快速如飛。
1.見"走斝飛觴"。
1.指歡宴暢飲。斝﹑觴,酒器。
1.見"走介"。
1.傳信﹑送信。
1.謂奔走四方。
2.闖蕩江湖,靠武藝雜技或醫卜星相謀生。
1.跑腿。
1.謂教者往學生處授課。不同于坐館授徒。
1.猶言走百病。明清時北京一帶的風俗。
2.指上街游行。
1.騎者在馬上表演技藝。古代百戲之一。約起于金元之時,初為宮廷之戲,后泛稱馬上的技藝表演。
1.亦作"走價"。
2.供奔走的仆役﹑小使。
3.派遣仆役。
1.走運,交上好運。
1.伸向空中;騰空。
2.拆白,行騙。
1.舊謂河北﹑山西一帶農民往張家口外逃荒謀生。
1.見"走方郎中"。
1.上有頂蓋的走道。
2.比喻連結兩個較大地區的狹長地帶。
1.謂親友有喜慶時前往送禮棕。
1.走過,經過。
1.指衙役;差役。
1.供奔走的小吏。
1.追求利益。
1.差役。
1.比喻雖然暫時脫身,但終究無法徹底逃避。
1.見"走了和尚走不了廟"。
1.傳令。
1.宣泄水流。
1.來回踱步。
1.形容矯健迅捷的筆勢。
1.聚集。
2.走動;來往。
1.見"走馬樓"。
1.泄漏。
2.謂走私漏稅。
3.遺漏;遺失。
1.泄漏。
1.褻語。謂泄漏元神。
1.亦作"走鹵"。
2.指鹽受潮消溶。
1.逃奔之路。
2.出路;通道。
3.穿堂;過道。
4.行走。
5.動身。 6.指解聘﹑解雇。
1.走門路。謂鉆營請托。
1.騎驢疾行。
2.供坐騎的驢子。
1.供坐騎的騾子。
1.騎馬疾走;馳逐。
2.良馬,善走的馬。
3.指馳馬稟報軍情或傳遞文書之人。
4.比喻時間短暫。
5.比喻匆促;快速。 6.見"走馬燈"。
1.指武則天寵臣張昌宗﹑張昌儀輩作惡的報應。走,指狗。
1.官名。宋置,諸路各一員,以三班使臣及內侍充任。無事歲一入奏,有邊警則不時馳驛上聞,初隸經略安撫總管司,崇寧中始詔不隸帥司,尋改為廉訪使者,靖康初復舊。
1.同"走馬上任"。
民間燈彩。因其圖像以人馬居多,故名。制作時,在紙糊花燈內置一輪,上貼紙剪人馬等圖案,輪下燃燭或燈,熱氣上騰引起空氣對流而使輪轉動,紙像亦隨轉動。
1.騎馬馳逐或斗雞以博勝負。古代多為輕薄少年所為。語本三國魏曹植《名都篇》"斗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
1.同"走馬上任"。
1.見"走馬看花"。
也作走馬觀花”。語本孟郊《登科后》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原形容抱負實現后的愉快得意的情態◇用以比喻觀察事物粗略、不仔細。
1.唐代樓名,在驪山華清宮。
2.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樓屋。
1.指新委官員急速到任◇亦泛指接任新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