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置蘆葦灰于表示十二律的玉管內(nèi),每月當節(jié)氣,中律的管內(nèi)的灰就會自行飛出,以之占驗時序,謂之"灰律"。
1.鼻梁上端與額部相連處。
2.佛教語。謂鼻,六根之一。
1.鼻凹,鼻洼子。
1.指鼻子成鉤狀。
〈書〉鼻孔花香沁人~。
1.鼻子。鼻為五官之一,故稱。
1.鼻孔。
1.熟睡時鼻子打呼嚕的聲音。
1.見"鼻息如雷"。
見 〖元音〗。
1.穿在鼻中隔的環(huán)形裝飾品。
2.穿于獸鼻的圓環(huán),用于系繩鏈以便牽引或拴住獸畜。
把鼻腔分成窄縫的骨組織,左右鼻腔內(nèi)各有三個,能使吸入的氣流變得緩慢。
(~兒)鼻子末端最突出的部分。也叫鼻子尖兒。
1.《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后以"鼻斤"比喻出眾的才能。
1.馬﹑騾﹑驢中蔓延最廣﹑桅最嚴重的一種傳染病。通常馬為慢性﹐騾﹑驢為急性。人﹑駱駝和貓等亦能感染。病原為鼻疽桿菌。急性鼻疽的病狀為呼吸迫促,咳嗽,流膿樣鼻涕,鼻粘膜和皮下形成結(jié)節(jié),壞死后,變成潰瘍,病畜日見瘦削,以至死亡。
鼻腔跟外面相通的孔道。
1.見"鼻孔撩天"。
1.見"鼻孔撩天"。
1.仰起頭來鼻孔朝天。形容高傲自大。
1.猶言鼻息如雷。
(~兒)鼻子隆起的部分高~ㄧ塌~兒。也叫鼻梁子。
1.鼻中隔。
1.見"鼻梁"。
1.方言。鼻涕。
1.長在鼻腔內(nèi)的細毛。
1.即牛痘苗。
1.指牲畜噓氣或鼓鼻作響。
1.鼻子和眼睛。比喻緊密聯(lián)系的事物。
1.古代攻城用的長梯。據(jù)《武備志.飛梯圖說》載有木制的,長約二三丈,一端安裝雙輪,攀城時以輪貼著城墻推進豎起;有竹制的﹐名竹飛梯﹐用獨竿大竹﹐設(shè)多級橫檔,以便手攀腳登;有躡頭飛梯,分兩層,下層如飛梯,上層用獨竿竹,中設(shè)轉(zhuǎn)軸,竿首安裝雙輪,取其附城易起。
佛教壁畫或石刻中的在空中飛舞的神。梵語稱神為提婆,因提婆有‘天 ’的意思,所以漢語譯為飛天。
1.突如其來的禍患。
1.古代婦女的一種發(fā)式。
1.煙火或爆竹的一種。
1.道教的神名。
1.佛經(jīng)中謂能在空中飛行的夜叉神。
2.迷信傳說中的惡鬼。
1.猶匿名信。
1.蹦跳。
1.飛鳥下聽。形容樂聲的高妙。
飛行工具,沒有翼,利用裝著氫氣或氦氣的氣囊所產(chǎn)生的浮力上升,靠螺旋槳推動前進。飛行速度比飛機慢。
1.南宋時韓侂胄曾力主恢復(fù)中原。侂胄被誅﹐和議又起。嘉定元年,金人求函侂胄首,乃命臨安府破侂胄棺,取其首送去。飛頭即指此事,見《宋史.韓侂胄傳》。
1.拋擲土丸以逐禽獸。
1.見"飛土逐害"。
1.亦作"飛菟"。
2.駿馬名。
1.見"飛兔"。
1.急流。
1.古時的一種拋磚游戲。堶,磚塊。
1.古代交趾風俗之一。
1.拋擲彈丸。
2.用以射擊的彈丸。
3.指拋出的紙丸。
1.見"飛芻挽粟"。
1.傳說中的古代善射者。
1.謂散布詆毀﹑誹謗他人的匿名文書。
2.揮筆成文;寫文章。
3.謂光彩閃耀。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