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傳說中的農桑之神。
1.星。
2.方言。秤星。
1.上天的法則。
2.天降的刑罰。
3.特指宮刑。古以宦者星與宦官對應﹐故稱。
1.時疫﹐流行病。
1.亦作"天行癥候"。
2.謂時疫。
1.見"天行證候"。
1.天生的形態;天然的形體。
2.指天體的形態。
1.天賜之幸;僥幸。
1.猶天命﹐指上天的意旨或上天安排的命運。
2.先天具有的品質或性情。
1.指求取功名榮顯的壯志。
1.奏經皇帝批準。
1.對一事一物或一書一畫,為留紀念而寫上字。
2.指為留紀念所題寫的字。
1.見"趧婁"。
1.走貌。
1.亦作"趧韛"。
2.舞典名﹐流行于古代少數民族。
1.亦作"蹏涔"。亦作"蹄?"。
2.語本《淮南子.泛論訓》"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鮪。"高誘注"涔,雨水也,滿牛蹄跡中,言其小也。"后以"蹄涔"指容量﹑體積等微小。
1.有著獸蹄鳥跡的走道。
1.腿腳。
1.借指車馬。
1.亦作"蹏角"。
2.牛的蹄與角,古時用以計牛頭數。蹄角六,即一頭牛。
3.指代牲口。
1.見"蹄嚙"。
1.古代傳說中的國名。
1.語本《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蹄,兔羋;筌,魚笱。謂語言蹄筌都是有形的跡象,道理與獵物才是目的◇常以"蹄筌"指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或反映事物的跡象。
2.指水產和野味。
1.相傳秦始皇東巡到諸暨,馬蹄踐踏此石,故名。
1.象聲詞。走路聲。
1.亦作"蹏噭"。
2.古時用以計算牲畜的頭數。蹄竅五,即算一頭牲畜。噭,口;躰,肛門。
1.蹄跡所陷的洼坑。
1.見"蹄間三尋"。
1.蹄趾與腳爪。蚤,通"爪"。
1.指牲口的腳。亦泛指蹄跡。
1.從酥酪中提制出的油。
2.佛教用以比喻佛性。
3.比喻美酒。
1.佛教以醍醐灌人之頂,喻以智慧灌輸于人,使人徹悟。
2.喻清涼舒適。
1.紅酒。
1.乳酪。
1.誠信。
1.閉口不言。
1.使百姓和協。
1.用鲇魚皮制成的冠。
1.古稱會稽之外海。因其間有東鳀人所建二十馀小國而名。
1.古代的譯官。
1.鳀海。
1.亦作"鶗鴃"。
2.即杜鵑鳥。
1.《后漢書.張衡傳》"恃己知而華予兮,鶗鴂鳴而不芳。"李賢注"鶗鴂,鳥名﹐喻讒人也。"后遂以"鶗鴂雕卉"比喻讒言傷害正直的人。
1.見"鶗鴂"。
1.禮拜。體,通"禮"。
1.詩文體制或風格變化。
1.儀表。
2.放在腋下用的體溫表。
體育運動的一類。指對動作形態和人體造型有特定要求,著重形態美的各種身體操練。可以徒手做,也可利用器械做。包括廣播體操、基本體操、輔助體操、競技體操、技巧運動、藝術體操和團體操等。
1.體察忖度。
1.親自檢查。
1.分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