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趧韛"。
2.舞典名﹐流行于古代少數民族。
推翻原來說的話話已說出,不能~。
1.謀反的賊寇。
1.古代喪葬儀式之一。安葬后,喪主捧神主歸而哭。
①把放大器的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輸入電路中,以增強或減弱輸入訊號的效應。增強輸入訊號效應的叫正反饋;減弱輸入訊號效應的叫負反饋。正反饋常用來產生振蕩;負反饋能穩定放大,減少失真,因而廣泛應用于放大器中。②醫學上指某些生理的或病理的效應反過來影響引起這種效應的原因。起增強作用的叫正反饋;起減弱作用的叫負反饋。③(信息、反映等)返回市場銷售情況的信息不斷~到工廠。
1.由衰老恢復青春。道家傳說卻老術的一種。
2.今以形容老年健壯。參見"返老還童"。
1.違背;背離。
2.乖戾;反常。
除光子外,許多粒子都存在的另一種與其相對應的質量相同、平均壽命相同而電荷相反的粒子。如電子的反粒子是正電子,質子的反粒子是反質子。反粒子與其對應的粒子相遇時將發生湮沒現象。
1.對人的態度突然變得不好。
1.見"反面無情"。
1.造反者,反叛者。
1.歸途。
1.班師。
1.叛亂。
2.方言。猶言翻騰。
1.春秋﹑戰國時,大夫以上嫁女,用馬車送到夫家,三個月后,婿家表示夫妻可以偕老,把車留下,把馬送回,叫作反馬。
計算機中表示二進制數的一種方法。左邊第一位為符號位,0”表示正,1”表示負。正數的反碼與原碼一樣,負數的反碼,其數值部分按原碼的每位求反,即將原碼中的0”變為1”,而將1”變成0”。如-1010,可表示為10101。
清末反美愛國運動。1904年美國脅迫清政府訂立的排斥華工的禁約期滿,旅美華僑十余萬人提出廢約要求,美國政府予以拒絕并提出續訂新約。次年上海、廣州、天津等城市紛紛抗議美國排華,并抵制美貨,海外華僑和留學生也紛起響應,掀起反美愛國運動◇遭到美國政府和清政府破壞,但新約也未續訂。
1.用衣袖拭淚。形容哭泣。
①(~兒)物體上跟正面相反的一面這塊緞子正面兒是藍地兒黃花兒,~兒全是藍的。②壞的、消極的一面(跟‘正面’相對)~教員ㄧ~角色。③事情、問題等的另一面不但要看問題的正面,還要看問題的~。
1.指從反面給人以教育的桅革命的階級﹑集團或個人。
1.從事情的反面來做詩文。多指反語。
1.形容翻臉不認人,不講情誼。
1.復命。
1.反叛的陰謀。
不和睦(多指夫妻)~成仇。
1.相反。
2.叛逆;謀反。
3.北齊刑律有重罪十條,首為反逆,不在八議論贖之列。隋唐律承北齊制﹐置十惡之條﹐改稱謀反。參閱《隋書.刑法志》。亦指謀反犯。
4.顛簸。
1.即反切。紐與反﹑切義同。唐唐玄度《九經字樣》因諱反字,改稱翻或紐。參見"反切"。
2.反切和聲紐。唐神珙類聚雙聲之字,同四聲﹑疊韻結合起來,作《四聲五音九弄反紐圖》,用來解釋反切的方法。
戲劇、電影、電視、小說中的壞人;反面人物。
叛變的人;背叛者。
1.見"反叛"。
1.出師歸來;回師。
針對別人的批評做出的解釋,以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多指學術論爭)。
(猛獸、敵人等)被打退后又撲過來。
1.亦作"反樸"。亦作"反樸"。
2.謂還其原始的淳樸狀態。璞,未琢的玉。
1.見"反璞"。
1.復歸于樸實﹑淳正。
采取跟對方相反的辦法行事(見于《史記·淮陰侯列傳》)。
1.反叛的骨相或氣勢。
即高氣壓”(1246頁)。
1.沿原路返回。
對潛入一定海域的敵潛艇進行搜索、封鎖、限制或消滅等戰斗行動。
用于搜索和攻擊潛艇的海軍飛機。裝有雷達、紅外探測儀、航空聲納、磁力探測儀等搜潛設備和自導魚雷、深水炸彈等反潛武器。具有低空性能好、搜索范圍大、全天候作戰的特點。
海軍用來搜索和攻擊敵潛艇的飛機。
主要用于搜索和攻擊潛艇的海軍直升機。裝有搜潛設備和反潛武器,能在短時間內準確測定潛艇位置〗空母艦和其他大、中型艦船均可搭載。
我國傳統的一種注音方法,用兩個字來注另一個字的音,例如‘塑,桑故切(或桑故反 )’。被切字的聲母跟反切上字相同(‘塑’字聲母跟‘桑’字聲母相同,都是s),被切字的韻母和字調跟反切下字相同(‘塑’字的韻母和字調跟‘故’相同,都是u韻母,都是去聲)。
1.反而。
1.返青。指某些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后,由黃色轉為綠色并恢復生長。亦指谷粒受潮后,轉成青色。
1.恢復正常的本性,以防惑亂。
2.內省。
3.違反人情。
指從自己方面尋找原因或對自己提出要求。
1.反穿皮衣,背著柴。
2.古人穿皮衣以毛朝外為正,反裘指毛朝里。亦以喻愚昧或不知輕重本末。
1.見"反裘負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