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色藝冠群的妓女。
1.謂舉人赴京應試。
1.案卷;文書。
1.刻鏤花紋的鼎。
1.《詩.大雅.大明》"文定厥祥﹐親迎于渭。"朱熹集傳"文﹐禮;祥﹐吉也。言卜得吉而以納幣之禮定其祥也。"后因稱訂婚為"文定"。
2.經(jīng)過刪除選定的文集。
1.舊時文武官員站班﹐文官居東﹐西向﹐武官居西﹐東向。始于漢叔孫通所定朝儀。
1.文壇棟梁。
1.進行說理斗爭。
①公文、書信文牘堆積。②擔任公文擬稿工作的人。
1.官僚主義的一種表現(xiàn)。高高在上﹐只滿足于批發(fā)公文表格﹐企圖用公文表格來解決問題。
1.飛蛾。
1.執(zhí)法嚴酷。
1.指憑借勢力把持文壇﹑文化界的人。
1.通曉法令﹑執(zhí)法嚴峻的官吏。
1.研究語言結構方式的科學。
1.彩旗。
1.稱那些寫作不顧社會效益和不求質量﹐只是為了發(fā)表賣錢的人。
指筆、墨、紙、硯四種書寫和繪畫工具。文房,即書房。浙江湖州的湖筆、安徽歙縣的徽墨、安徽涇縣的宣紙、廣東高要的端硯較為著名。
1.指筆﹑墨﹑紙﹑硯。
1.指筆﹑硯﹑紙﹑墨。古人戲稱筆為管城侯毛元銳﹐硯為即墨侯石虛中﹐紙為好畤侯楮知白﹐墨為松滋侯易玄光﹐故稱。參閱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引文嵩《四侯傳》。
1.見"文房四寳"。
1.見"文房四寳"。
1.魚名。體形似鳊魚﹐銀灰色﹐背部特別隆起。
1.裝飾華美的游艇。
1.謂文章賤如糞土。
1.文章的風格。
2.使用語言文字的作風。
3.學文的風氣。
4.文德教化之風。
1.一點兒也不動。
1.精神分裂癥的一種類型﹐只胡言亂語而無粗暴動作。
1.文章的鋒芒。謂文章犀利﹐如有鋒芒﹐故云。
2.指劍。謂其鋒芒內耀華彩﹐故云。
1.猶文書。
1.文章的府庫。指收藏圖書的地方。
文論。西晉陸機作。形式為賦體,廣泛論述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眾多問題,主要是論說創(chuàng)作上的利弊,有許多獨到的見解。
1.指思想陳腐﹐只會套用舊體寫作來討好世俗﹐借以謀生的文人。
1.文思才干。
1.以翠羽為飾之竿。
1.文章;稿件。
2.指公文或公文的草稿。
1.以文德告諭。
2.政府機關發(fā)布的通告。
1.文章的風格﹑格調。
1.一種軟體動物。殼略呈三角形﹐表面光滑﹐有斑紋﹐生活在沿海泥沙中﹐肉可食。又名花蛤。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介二.文蛤》。
1.繪有文彩的窗欞。
1.文人。
2.文章精工。
全稱文藝工作團”。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繼承中國工農(nóng)紅軍宣傳隊的傳統(tǒng),運用歌唱、舞蹈、演劇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活動的綜合性文藝團體。
1.牡丹花品種之一。
1.古代潮州婦女的一種妝飾。傳說為唐韓愈遺制~愈謚文。
1.文章的風骨。
1.瑟的別名。
1.文職官員。
1.果名。產(chǎn)于我國北方﹐花美麗﹐供觀賞﹐果形如螺﹐味甚甘﹐也可榨油。傳說其樹從河中浮來﹐有文林郎拾得種之﹐故名。參閱明謝肇渏《五雜俎.物部三》﹑清吳偉業(yè)《文官果》詩題注引陳藏器《本草拾遺》。
1.一種顏色屢變的花。又名弄色芙蓉。
2.錦帶花的別名。
1.錯雜的波光。
2.絢爛的文采。
3.西漢文帝和東漢光武帝的合稱。
1.無花果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