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充數。
2.詳列。
1.毀謗在上位者。多指毀謗君王。
1.詬詈的惡聲。
1.謂眾口毀謗。
1.譏諷唾辱。
1.訕謗怨望。妄﹐用同"望"。
1.譏笑輕侮;訕笑侮慢。
1.譏笑。
2.厚顏強笑﹔勉強裝笑。
1.譏笑﹐調侃。
1.謂閑得無聊﹐磨牙斗嘴以為笑樂。
1.詆毀﹑非議。
1.毀謗之聲。
1.調笑搭訕。
1.魚游水貌。
在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濱臨南海。1921年設市政廳,1930年設市,1980年辟為特區。人口10391萬(1995年)。為廣東省東部和福建省西南部的交通要沖和經濟中心。西部牛田洋深水灣可泊巨輪,為中國對外貿易港之一。名勝古跡有。媯澹瞗J、八一南昌起義軍南下部隊總指揮部舊址等。
1.病名。或因風熱與濕相結而致小腹熱痛﹐溺竅流白色黏液;或因風寒氣結﹐腹皮隆起﹐腹痛牽引腰背。
1.通常指腹股溝部的疝。因小腸通過腹股溝區的腹壁肌肉弱點墜入陰囊內而引起﹐癥狀是腹股溝凸起或陰囊腫大﹐時有劇痛。也稱小腸串氣。
1.茅草蓋的屋頂。
1.舊指居親喪的地方。
1.茅草編的覆蓋物。亦特指草衣﹑茅屋。
2.謂貧賤。
1.草衣。
1.亦作"苫?"。
2.?,"塊"的古字。"寢苫枕塊"的略語。苫,草席;塊,土塊。古禮,居父母之喪,孝子以草薦為席,土塊為枕。
1.古代在親喪中所居之室。
1.茅草所編用以遮雨的覆蓋物。
1.居喪時,用草所織的寢席。
1.裝模作樣。
1.草廬。
1.削尖。
1.即剡紙。
1.簡牘;文牘。古時剡木為簡,故稱。
1.銳利的鋒刃。
1.上書舉薦。
1.指東晉戴逵◇泛指隱士。
1.銳利。
1.謂綴緝麻縷。
1.銳利。
1.起行貌。
2.閃爍貌。
3.銳利貌。
4.風微起貌。
1.鋒利的耒耜。
1.剡溪出產的藤可以造紙,負有盛名◇因稱名紙為剡藤。
水名。在浙江嵊縣,即曹娥江上游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1.指用剡藤所造的紙。
1.指隱居逸游造訪故友的興致。
1.門栓。
1.削牘寫成奏章。泛指寫奏章。
1.紙名。因用剡地所產藤﹑竹制造,故名。
1.指剡縣一帶。
1.古代五射之一。
1.指剡紙。硾,謂捶搗剡藤造紙。
1.古代大臣奏事,預先寫在削好的木簡上◇因稱向皇帝進言﹑上書為剡奏。
1.山坳。
1.山間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