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疾馳如風的馬。
2.指風。
3.掛在檐間的鐵馬。風吹相擊發(fā)聲。
4.猶言風馬牛不相及。比喻毫不相干的事物。
1.漢代少府的屬官。
①左邊的翅膀。借指作戰(zhàn)時處于正面部隊左側(cè)的部隊或處于正面陣地左側(cè)的陣地。也指足球比賽中的左前鋒左翼部隊|左翼陣地|左翼吃緊。②階級、政黨、團體中的左派左翼作家|他們是該黨中的左翼。
1.左收卷,右拂拭。喻輕而易舉,或技藝精湛。語出《史記.楚世家》"若夫泗上十二諸侯,左縈而右拂之,可一旦而盡也。"
1.媵妾中身份較低者。
①左面和右面左右手|前后左右|兩幢房子左右相對。②兩邊;附近他看看左右都沒有人。③事情的兩個方面左右為難|左右逢源|左右億。④侍從;手下人既畢,左右方至|左右fea2O潞蒙打。⑤輔助以公用經(jīng)術(shù)左右先帝五年,稔聞其德。⑥操縱;支配左右局勢|我可不愿意為他所左右。⑦上下,表示概數(shù)三十歲左右|一小時左右|他身高170米左右。⑧副詞。反正;大不了左右是錯,索性做了|左右做我不著|左右我是外人,多早晚我死了,你們就清靜了。
又稱兩側(cè)對稱”。生物中較高級的體型。通過主軸只能構(gòu)成一個對稱面,將生物體分成彼此對稱的兩部分。大多數(shù)動物都是左右對稱。
也作左右逢源”。語出《孟子·離婁下》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原意是學識廣博扎實,造詣深,積蓄廣,就能應用自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比喻做事得心應手。也比喻為人圓滑,處處吃得開。
1.見"左右逢原"。
又稱左右江蘇區(qū)”。位于廣西西部左江、右江和紅水河流域大部地區(qū)。1929年12月鄧小平、雷經(jīng)天、張云逸、韋拔群等領(lǐng)導百色起義,成立了紅軍第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開辟了右江革命根據(jù)地。1930年2月鄧小平、李明瑞、俞作豫領(lǐng)導龍州起義,成立了紅八軍,開辟了左江革命根據(jù)地。同年3月,在國民黨軍優(yōu)勢兵力的進攻下,左江根據(jù)地喪失。11月,紅八軍余部編入紅七軍,主力離開右江根據(jù)地,于次年7月到達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留下的部隊由韋拔群等率領(lǐng)在右江地區(qū)堅持斗爭。1932年冬,右江根據(jù)地完全喪失。
1.雙手都能射箭。喻兩手輪流做同一動作;或左邊一下﹑右邊一下做同一動作。
2.指同時做幾項工作。
1.猶左右為難。
1.方言。指妾婦。
1.猶言反正如此。
1.語出《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原以左手和右手最能為自己所支配來比喻二者互相配合﹑幫助◇轉(zhuǎn)以喻得力的助手。
1.原意是露出左臂或右臂,以示偏護某一方。語本《史記.孝文本紀》◇稱偏助一方為"左袒",兩無所助曰"不為左右袒"。
1.見"左圖右史"。
1.不管怎樣做都有難處。
1.宋朝吏部銓敘官吏,以文選為左選,武選為右選。
1.作戰(zhàn)時在正面部隊左﹑右兩側(cè)的部隊。因其如鳥之兩翼,故稱。
2.清代分八旗兵為左右翼,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為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為右翼。詳《清文獻通考.兵一》。
3.政黨﹑社會力量中的左﹑右派。
4.指足球競賽中前鋒線上的左﹑右邊鋒。
1.古代田獵陣名。
1.符契的左半。唐宋時符契作魚形,故名。見《新唐書.車服志》﹑《宋史.兵志十》。
1.見"左魚"。
1.異族語言。
1.《周禮.夏官.大仆》"王出入,則自左馭而前驅(qū)。"鄭玄注"前驅(qū),如今道引也,道而居左自馭不參乘,辟王也。"賈公彥疏"大仆則在車左不敢使人馭,自馭而前驅(qū)。若使人馭,馭在中央,身無事,居左大尊,故自馭也。"本謂太仆在車左自御車子,后以指稱大仆寺卿。
1.反正,橫豎。
1.猶左翼軍。左方的軍陣。甄,軍隊的兩翼。
也作佐證”。證據(jù)這是最有力的左證|你能拿出什么左證?
原指射箭時左臂撐弓取直,右臂彎曲扣弦◇形容財力和能力不足,應付了這面,應付不了那面,顧此失彼,非常為難始則移東補西,繼則左支右絀|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決不會有藏頭躲尾、左支右絀的丑態(tài)。
1.謂支吾搪塞。
1.《宋史.李邴傳》"﹝敵﹞然后由登萊泛海窺吳越,以出吾左,由武昌渡江窺江池,以出吾右,一處不支則大事去矣。愿預講左支右吾之策。"原謂左右抵拒,引申謂多方面窮于應付。
1.猶左支右吾。
1.較低的職位。
散文篇名。清代方苞作。記述明末東林黨人左光斗(謚忠毅)受宦官魏忠賢迫害,下獄受刑,其學生史可法入獄探望,左對他寄予希望等史實。通過史可法之口贊頌左光斗肺肝皆鐵石所鑄造”。文字遒勁有力。
1.向左方旋轉(zhuǎn)。
2.降官;貶職。
3.歌舞中失律曰左轉(zhuǎn)。
1.亦稱"左花"。
2.宋代培育成的一種紫色重瓣牡丹。
1.從左到右橫寫的文字。
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lǐng)〓南湘陰人。曾率湘軍鎮(zhèn)壓太平軍◇歷任浙江巡撫、閩浙總督、陜甘總督,進攻捻軍和西北回民軍。1875年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率兵平定侵犯中國南疆的阿古柏政權(quán),阻止了外國對新疆的侵略。曾提出一些促進新疆地區(qū)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的主張,并在西北等地創(chuàng)辦了一些新式企業(yè)◇任軍機大臣、兩江總督。中法戰(zhàn)爭時督辦福建軍務。病死于福州。有《左文襄公全集》。
1.后漢時東園催督三公輸禮錢的騎士。
1.協(xié)助劃策。
1.古代天子諸侯用于征戰(zhàn)﹑田獵的副車。
1.即佐車。
1.助人爭斗。
1.輔佐主司的官員。明清時,凡知府﹑知州﹑知縣的輔佐官,如通判﹑州同﹑縣丞等,統(tǒng)稱佐貳。其品級略低于主管官。
1.見"佐輿"。
1.袒護;附和。
1.助興。
1.疫病。佐,通"瘥"。
1.古代最高刑獄機關(guān)大理寺別稱棘寺,因稱佐治大理寺刑獄為佐棘。
1.輔助。
1.太平天國前期對軍中帶兵官或地方行政官的通稱。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