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反棹"。
1.屠殺攻陷。
2.謂羅織罪名,加以殺害。
1.見"屠岸"。
1.宰羊。亦指操屠宰職業的人。
2.見"屠羊說"。
3.指被宰割的羊。
1.戰國時楚國人,名說,以屠羊為業,故稱。
1.謂被殺喪命。
1.宰殺(牲畜)。
2.指屠夫,劊子手。
1.集中宰殺牲畜的場所。
以某幾種牲畜的屠宰行為為對象所課征的稅。屠宰稅在我國是一個古老的稅種。由于屠宰稅是自然經濟的產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對宏觀經濟影響不大,其管理權限現已下放地方,由地方自行確定征收與否。
1.誅殺。
1.指屠戶。
1.殺滅。
1.即屠工。
1.屠者的助手。
1.稻谷等糧食。
1.稻谷等糧食。
1.途徑,路徑。
1.即涂山。山名,即浙江省的會稽山。相傳夏禹大會諸侯于此。
2.即涂山。嵞山國,古國名,在今安徽省懷遠縣東南。
1.翻譯。
1.革履。《禮記.曲禮下》"韑屨﹐素簚。"孫希旦集解"韑屨﹐革履也。"一說﹐指沒有裝飾的草鞋。參閱鄭玄注﹑孔穎達疏。
2.古代少數民族的舞鞋。以皮革制成。
1.見"韑鍪"。
1.古代少數民族的樂舞。
1.亦作"韑瞀"。
2.古代戰士的頭盔。
1.即韑鍪。
1.古代通譯南方﹑西方少數民族語言的譯官。也指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
1."狄韑"和"譯",原為古代把西方﹑北方地區少數民族語言譯成漢語的譯官.后亦指歌詞已譯成漢語的少數民族的樂曲。
2.引申指少數民族的語言或外國的語言。
3.借指少數民族。
4.泛指邊遠地區。
1.《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韑,北方曰譯。"后因以"韑譯象寄"借指四方少數民族。
1.見"鍡鑸"。
1.亦作"鍡鑘"。
2.不平坦。
1.天子外出,在平地休息住宿時設置的一種有土圍墻的臨時宮室。
2.設置壝宮。
1.壇﹑墠之外的矮土圍墻。
2.泛指土墻。
1.壇﹑墠之外的矮土圍墻。
1.土筑的象征壇的高臺。
2.指祭壇。
3.壝和壇,指整個祭祀場所。
1.指車軾當中用皮革包裹的把手處。
1.見"瀢s"。
1.行相隨貌。
1.亦作"瀢沱"。
2.沙石隨水流動貌。
1.《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鄭玄箋"承華者曰鄂,'不'當作拊;拊,鄂是也。"鄂,通"萼"。"韡萼"謂明盛的花萼。比喻浮華的文才。
1.光明美盛貌。
1.光彩盛大貌。
1.光彩美盛貌。
1.光明華美貌。
1.靴和套褲。指戎裝。
1.亦作"韡曅"。
2.光明美盛貌。
1.同"韡曄"。
1.見"韡曄"。
1.勤勉。
1.光彩美麗。
1.勤勉不倦貌。
2.行進貌。
3.水流貌。
4.謂詩文或談論動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
5.不絕貌。 6.委順貌。 7.美妙;美好。
1.勤勉莊敬。
英國報紙。日報。前身是1821年創辦的《曼徹斯特衛報》,1959年8月改現名。該報一般反映自由派觀點。現在倫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