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富貴和隱逸。
1.細致而有條理的分析。
1.見"絲分縷解"。
1.像絲一樣紛繁,像梳齒一樣排列。形容紛繁羅列。
1.《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楊伯峻注"棼,音汾,紛亂之意。"后因以"絲棼"形容紛繁紊亂。
1.即絲籰。繅絲用具。參見"絲籰"。
1.治絲的婦女。
1.用小米粉﹑玉米粉或面粉等加水攪拌發酵后蒸成的松軟的食品。宋陳造有《謝韓干送絲糕》詩。
1.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果實細長,略如黃瓜,嫩時可供蔬食,成熟后內有網狀的纖維,極強韌,謂之絲瓜絡,可用以擦拭或入藥。
1.絲瓜絡的俗稱。
1.絲瓜肉干枯后剩下的纖維體。可以入藥,亦可作洗滌器皿之用。
1.即絲網。
1.弦樂器與管樂器。泛指樂器。亦借指音樂。
1.指光線。
2.絲的光澤。
3.通過化學作用使棉紗或棉織品增加光澤的處理過程。經過絲光處理的棉織品稱絲光布﹑絲光毛巾等。
1.經過絲光處理后呈絹絲光澤的棉紗或棉布。其法以棉紗或布匹浸入氫氧化鉀或氫氧化鈉之溶液中,則其纖維緊縮而堅韌,且能多吸收顏料,再壓之使展平,即呈絹絲光澤。
1.古代希臘和羅馬人稱中國為"絲國"。
1.細微之至。絲﹑毫都表示極小或極少。
1.猶絲毫。形容極小或極少。
1.弦管樂器。借指音樂。
1.弦管樂器。
2.引申為音樂。
1.亦作"絲蠒"。
2.蠶繭。亦指養蠶繅絲等工作。
1.見"絲繭"。
1.絲制的馬韁繩。
1.指蠶絲。蠶絲以斤計量,故稱。
1.指絲織之絕技。
1.絲和絲綿。
2.單指絲綿。
1.形容工藝細致精密。
2.謂牽扯糾纏。
1.微細如絲之淚。
1.元代的一種稅制。
1.《淮南子.說山訓》"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高誘注"茯苓,千歲松脂也,菟絲生其上而無根,一名女蘿也。"因菟絲與茯苓有依附關系,后遂用"絲苓"比喻姻親。
1.方言。形容光滑。
1.細柔如絲的柳條。
1.《淮南子.說林訓》"楊子見逵路而哭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見練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后因以"絲路"比喻世事無常﹑多變。
2.絲綢之路的省稱。
1.蠶絲﹑線縷之類的統稱。
2.指不斷的情思。
1.以絲織品制成的鞋。古代為華貴的服飾。
1.《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孔穎達疏"王言初出,微細如絲,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漸大,如似綸也。"后因稱帝王詔書為"絲綸"。
2.釣絲。
3.即絲。粗于絲者為綸。
1.明清內閣中保存詔旨底稿的簿本。
1.古代撰擬朝廷詔令的地方。
1.絲織物名。質地輕軟,經緯組織呈椒眼紋,透氣透光性能較好。
1.菟絲與女蘿。《詩.小雅.頍弁》"蔦與女蘿"毛傳"女蘿,菟絲,松蘿也。"陸德明釋文"在草曰菟絲,在木曰松蘿。"后用以泛指藤蘿之類的植物。
2.菟絲﹑女蘿均為蔓生,纏繞于草木,不易分開,故詩文中常用以比喻結為婚姻。
1.接連不斷。
2.絲線制成的網狀裝飾物。
1.絲與麻。
2.用以比喻頭緒紛繁。
3.治絲績麻。舊指女工之事。
1.猶脈絡。
1.猶毫厘。形容微細。牦,通"厘"。
1.草名。即白茅。
1.用下腳繭和繭殼表面的浮絲為原料,經過精練,溶去絲膠,扯松纖維而成。保暖性好,供作衣絮和被絮之用。
1.見"絲緡"。
1.指弦樂器◇訛稱"細末"。
1.古代覆蓋在車軾上的絲織帷席。
1.鷺鷥的別名。
1.《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后因以"染絲"或"絲染"比喻客觀影響對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