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室町幕府”(621頁)。
1.泛指江南美女。
1.指春秋吳國之主。亦特指吳王夫差。
2.明太祖朱元璋初期建立政權時的稱號。
3.元末起義軍首領張士誠,據有吳中,號吳王。
4.清乾隆間苗民起義軍領袖吳八月的稱號。
1.傳說中的魚名。
明代畫家。字士英、次翁,號魯夫、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漢)人。官至錦衣衛百戶。擅畫人物,筆勢奔放。亦工山水,晚年技法有創新,喜用亂柴、亂麻、破網等皴法。其畫風人稱江夏派”,實為浙派”支流。
清末文學家。字趼人,廣東南海人。因家居佛山,又稱我佛山人”。曾東游日本◇在上海編《月月小說》。政治上傾向改良派。所作小說對晚清社會上的黑暗腐敗現象有所揭露,是清末譴責小說的代表作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恨海》等。
1.泛指吳地。下,用于名詞后表示處所。
《三國志·吳·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阿蒙,指呂蒙◇比喻學識淺陋的人。
1.指三國吳主孫權。
1.伍子胥的廟。子胥父兄為楚平王所殺,奔吳,佐吳王伐楚敗越◇因諫夫差勿與越和,賜死◇人立廟祀之,稱為吳相廟。
1.吳地所產用生絲織成的薄紗或薄絹。以輕薄著名。
1.指元代書畫家趙孟俯。趙為吳興人,故稱。
2.郡名。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烏程縣(今浙江吳興縣南)。
3.縣名。屬浙江省,位于苕溪下游,濱臨太湖。
1.趙孟俯的字體。
1.猶吳山。吳地的山。
導演,演員。四川岳池人。曾就讀于成都大同電影戲劇學校◇組織西南話劇社、四川旅外劇人抗敵演劇隊。1940年至延安,任延安青年藝術劇院副院長。建國后任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副院長、文化部副部長等。曾執筆創作、導演和主演諷刺喜劇《抓壯丁》。
1.吳地所產的鹽。以潔白著稱。為四方所食。唐肅宗時,鹽鐵鑄錢使第五琦于兩淮所煮鹽以潔白著名,后亦稱兩淮生產的鹽為吳鹽。
2.喻白發。
1.即吳宮燕。
1.白綿羊。亦稱生于江南之羊。
1.吳地歌謠。《樂府詩集.雜曲謠辭》有"吳謡"。
廣東順德人。曾在美國紐約協和神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習神學和哲學。歷任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校會組主任、青年協會書局總編輯。1950年發起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號召全國基督教教會和團體割斷與帝國主義的關系,實行自治、自養、自傳。1954年當選為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并多次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委員、常委。著有《沒有人看見過上帝》等。
1.指春秋吳國的冶鑄。吳人善冶,故稱。
1.吳地的語音;吳語。
2.吳地的音樂。
1.猶吳門。指吳地。闉,城曲重門。
1.謂吟唱吳歌。
2.指吳歌。
1.猶吳歌。
物理學家,教育家。江西高安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曾任清華大學教授、理學院院長,中央大學校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副院長、學部委員,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協副主席等職。主要從事x射線散射光譜的研究,曾以精湛的實驗技術證實康普頓效應。培養了許多中國物理學人才。
1.即吳王膾馀。
1.見"吳歲"。
1.泛指吳地方言。
1.即長洲苑,吳王之苑。
2.吳地的園囿。因借指吳地或蘇州。
1.亦作"吳岳"。
2.古代山名。在今陜西省。
1.春秋吳國與越國的并稱。粵,通"越"。
1.春秋吳國與越國的并稱。
2.吳越兩國時相攻伐,積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敵。
3.指春秋吳越故地(今江浙一帶)。
4.五代十國之一。始祖錢閔,據有今江蘇省西南部﹑浙江省全部和福建省東北部,后降于北宋。
1.吳地民歌。
1.吳人與越人共乘一舟。《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孔叢子.論勢》"吳越之人,同舟濟江,中流遇風波,其相救如左右手者,所患同也。"后因以"吳越同舟"比喻雖有舊怨,但當同遭危難,利害一致之時,也須互相救助,共同努力。
1.春秋吳公子季札的省稱。曾歷聘魯齊鄭衛晉諸國,以博聞著稱,為春秋之賢者。
1.明庶吉士吳中行﹑趙用賢因張居正奪情視事,疏爭被杖,時稱"吳趙"。《明史.吳中行傳》"五人者(吳中行﹑趙用賢﹑艾穆﹑沈思孝﹑鄒元標),直聲震天下。中行﹑用賢并稱吳趙。"后吳地俗謂不擇言而亂語者為"吳趙"。
元代畫家。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嘉興(今屬浙江)人。終身隱居不仕,教書賣卜為生。擅畫山水和墨竹,善用濕墨,豐潤渾厚,蒼莽郁茂,自成一派。與黃公望、王蒙、倪瓚并稱元四家”。著有《梅花道人遺墨》。
1.即月中之神吳剛。
2.三國魏人,以文名重于時。文帝為太子時,與之過從甚密。見《三國志》本傳。
1.今江蘇吳縣一帶。亦泛指吳地。
1.唐之包融﹑賀知章﹑張旭﹑張若虛四人同時知名,均吳人,故稱。
又名茱萸”。蕓香科。高大灌木或小喬木。羽狀復葉。嫩枝和葉上有軟毛。夏季開綠白色小花。果實紫紅色。分布于中國中部、南部和西南部。未成熟果實可入藥,能治胃寒疼痛、腹痛泄瀉等。
1.見"吳裝"。
1.亦作"吳妝"。
2.指中國畫的一種淡著色風格,相傳始于唐吳道子的人物畫,故名。
3.形容色彩淡雅者。
作家。祖籍廣東蕉嶺,生于臺灣新竹。曾任小學教員◇任《日日新報》、《臺灣新報》、《新生報》、《民報》記者。1949年起在機器工業同業公會任職。著有長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短篇小說集《瘡疤集》、《泥濘》及詩集《風雨窗前》等。有《吳濁流全集》。
1.對戰國衛人吳起的敬稱。
2.南北朝時北人對南人的蔑稱。
電影導演。四川樂山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1982年入瀟湘電影制片廠任導演。執導的影片《候補隊員》、《晚鐘》分別獲金雞獎特別獎和最佳導演獎。其中《晚鐘》又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導演影片還有《歡樂英雄》、《陰陽界》等。
小說家。安徽涇縣人。畢業于清華大學。1932年參加反帝大同盟。建國后曾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有短篇小說集《一千八百擔》、長篇小說《鴨嘴嶗》(又名《山洪》)等。
1.我所愛的人。稱親友。
2.我所愛的人。稱妻子。
3.我所愛的人。稱戀愛對象。
1.我輩,我等。
1.猶我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