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官府早晨坐衙治事稱"早堂"。
1.進獻。
1.食品名。即饅頭。
1.不能耕種的淤田。
1.謂蠶種在卵布中已發蒸成病。
1.本指秋冬二祭◇泛指祭祀。
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液體溫度越高、表面積越大、液面上方該物質的蒸氣密度越小,則蒸發越快。液體蒸發時要吸收熱量。
將溶液濃縮或蒸干溶液中的溶劑而得溶質所使用的器皿。用耐火瓷土、石英、玻璃或銅等材料制成。廣泛應用于化學實驗室或化學工業中。
1.舊時用酒醋蒸熏骨骼以定死因的驗尸方法。
1.即裹蒸。一種用竹籜裹著糯米﹑糖等物蒸成的食品。
1.冬祭。
1.見"蒸藜"。
1.百姓,黎民。
1.煮野菜。
2.古傳孔子弟子曾參因其妻蒸藜不熟而出之。見《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及漢班固《白虎通.諫諍》◇人用以指代婦人的過失或作出妻的典故時多誤"藜"為"梨"。
一種分離液體混合物的方法。把混合液加熱至沸,利用其各種組分沸點的不同,達到部分乃至全部分離的目的。有簡單蒸餾、精餾、蒸汽蒸餾等。廣泛應用于化工、食品、冶金等工業。
用蒸餾法制得的水。在加熱條件下使水先變成蒸汽,再冷凝成液體。利用蒸餾法,一般可除去水中所含的鹽類和有機物。經兩次蒸餾的水稱重蒸餾水”,其純度更大。
1.用竹篾﹑木片等制成的蒸食物用的器具。
1.悶熱。
1.眾民;百姓。
1.上升的氣體。
2.液體或固體(如水﹑汞﹑苯﹑碘)因蒸發﹑沸騰或升華而變成的氣體。
以蒸汽機產生動力,通過搖桿和連桿裝置驅動車輪的熱力機車。由鍋爐、汽機、車架、走行部、制動裝置和煤水車等組成。結構較簡單,維修容易,但熱效率較低。
1.百姓。
1.塵土。
1.民眾;百姓。
1.悶熱而潮濕。
2.濕熱。中醫學上所指的一種病理現象。
1.比喻事情不可能成功。語出《楞嚴經》卷六"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祗名熱沙∥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
1.熱而潮濕。
1.饅頭﹑包子等蒸熟了吃的面食的總稱。
2.蒸熟了吃。
1.形容盛暑天氣悶熱。
1.民眾;百姓。
1.猶熏染;熏陶。
1.氣體上升。
水分通過植物體表(主要是葉子),以氣體狀態蒸發散失到體外的一種生理現象。按發生部位,可分氣孔蒸騰、角質層蒸騰、周皮蒸騰。能促使根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降低植物體內的溫度。
1.眾人;百姓。
1.蒸熟的小豬。
1.木柴。
2.燒柴火。
1.形容氣候悶熱。
1.祭祀。
1.謂熱氣郁勃上升。
2.亦作"蒸欝"。悶熱。
1.見"蒸郁"。
1.純一寬厚貌。
2.孝順。
3.上升貌。
4.興盛貌。
1.見"蒸蒸日上"。
形容事業等迅速發展,天天向上我們的國家蒸蒸日上,欣欣向榮。
1.見"蒸蒸日上"。
1.古指以麻苧﹑竹木等制成的火炬。
1.舊時專賣蒸食的點心店。
1.騰跳踴躍。
2.形容跳躍前進。
1.毛發蓬亂貌。
2.謂草叢蓬亂貌。
3.猙獰,兇惡可憎貌。
1.見"抍捄"。
1.亦作"抍救"。
2.拯救。
1.從困境中拯救或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