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示方向的針。亦指鐘表指示時間或儀表指示度數(shù)的針。
2.比喻辨別方向的依據(jù)。
1.瑪瑙與犀角。
1.以馬韉為席,與人坐,是怠慢輕賤之舉。語本《藝文類聚》卷六九引《史記》"蘇秦激張儀令相秦,以馬韉席坐之。"
1.馬前引導的人。
雜技節(jié)目。演員駕馭或指揮經(jīng)過馴練的獅、虎、熊、象、馬、狗、猴、羊等動物,表演各種技巧動作。世界許多國家有此類表演。中國漢代即有馴馬、斗虎、斗牛、馴象、弄蛇、馴鳥等。宋代更有小動物表演的烏龜踢弄”、教飛禽蟲蟻”等。現(xiàn)代一些國家把雜技、馴獸和馬術統(tǒng)稱為馬戲”。
1.馬的飼料。
1.草名。車前草。
1.即車前。
1.舊時官員出行時隨從的士卒。
1.馬廄;馬欄。
1.即馬陸。
1.海神名。
2.馬勒;馬嚼子。
1.即馬齒莧。
1.漢司馬相如的簡稱。
1.馬勃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十.馬勃》。
1.馬戲。
1.見"馬?"。
1.菥蓂的別名。即薺。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菥蓂》。
1.牡蒿。
1.馬鬃。
1.指辰星。
1.神名。
2.藥草紫參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紫參》。
1.熊的一種。也稱棕熊或羆,通稱人熊。身體大,肩部隆起,毛色一般為棕褐色。能爬樹,會游泳,食果菜蟲魚鳥獸等,有時也傷害人畜。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膽可入藥。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熊》。
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浙江杭縣(今杭州)人。1911年加入同盟會。1915年任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五四運動期間,任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教職員聯(lián)合會主席,支持學生運動◇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次長、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國會主席。1946年發(fā)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建國后,歷任教育部、高教部部長,民進中央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1.馬牛羊等牲畜。
1.騎馬人穿的長筒靴子。亦指一般的長筒靴子。
1.萎蕤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萎蕤》。
1.即馬牙硝。
2.俗稱嬰兒口腔里的白色斑點為"馬牙"。
1.即馬齒莧。
1.香料的一種。
1.亦作"馬牙消"。
2.樸硝的一種。
1.明代內(nèi)侍袍服形制之一。褶裥順打,褶上不穿細紋。
1.猶馬廄。語出《周禮.夏官.圉師》"夏庌馬。"鄭玄注"庌,廡也。廡所以庇馬涼也。"
1.形容車馬繁多,非常熱鬧。
1.指圍棋之眼。
2.綾錦名。
戲劇理論家,劇作家。原名馬履,浙江鄞縣人。1928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建國后歷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藝術事業(yè)管理局副局長,中國劇協(xié)書記處書記、副主席。論著有《戲劇概論》、《二黃考源》等,劇作有《母親的遺像》等。
1.馬拉車時套在當胸的皮帶。
1.漢司馬相如與揚雄的并稱。
2.漢司馬遷與揚雄的并稱。
1.指國難。
1.形容混亂或忙亂不堪的樣子。
1.用粗毛布縫制的短衣,賤者所服。
2.袍。
1.專治馬病的獸醫(yī)。
1.騎在馬上拱手為禮。
1.螞蟻。
1.地錦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九.地錦》。
1.驛站。
經(jīng)濟學家。浙江嵊縣(今嵊州)人。獲美國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經(jīng)濟系主任,重慶大學商學院院長。曾撰文抨擊國民黨的反動政策。建國后,歷任政務院財政經(jīng)濟委員會副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校長,全國人大、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5年后,提出控制中國人口數(shù)量、提高人口質(zhì)量的主張。著有《新人口論》等。
1.刻作馬形的印紐。
1.掛于馬頸的帶飾。
2.即馬纓花。
1.花名。一名山大丹。
1.見"馬纓花"。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