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運籌帷幄"。
1.猶言筑室道謀。比喻人多口雜﹐辦不成事。
1.建筑屋舍。
2.見"筑室道謀"。
1.蓋房子﹐同過路的人商量。喻己無主見﹐東問西問﹐人多言雜﹐必難成事。
1.建筑房舍﹐分兵歸田﹐表示作長期屯兵之計。
1.謂建造游觀之臺。
1.燕昭王厚禮招賢﹐筑宮師事郭隗﹐而賢士歸之。事見《戰(zhàn)國策.燕策一》◇因以"筑臺募士"為招賢之典。
1.建筑祭祀的壇場。
1.《漢書.高帝紀(jì)上》"漢王齊戒設(shè)壇場﹐拜信(韓信)為大將軍﹐問以計策。"后因以"筑壇拜將"指仰仗賢能。
1.見"筑巖釣渭"。
1.筑土堙塞。
1.建筑營舍。
1.猶建造。
1.謂筑屏障以為障蔽。
1.興建;修筑治理。
1.脈跳動急速貌。
1.謂興修建造。
1.停足等待。
1.指鑄造寶冊印章。古代帝王封贈﹑冊立﹐其宣授位號的冊文﹐用貴金屬(金或銀)鑄成。
1.鑄造兵器。
1.《資治通鑒.唐昭宗天佑三年》﹕"全忠留魏半歲﹐羅紹威供億﹐所殺牛羊豕近七十萬﹐資糧稱是﹐所賂遺又近百萬﹔比去﹐蓄積為之一空。紹威雖去其逼﹐而魏兵自是衰弱。紹威悔之﹐謂人曰﹕'合六洲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胡三省注﹕"錯﹐鑢也﹐鑄為之﹔又釋錯為誤。羅以殺牙兵之誤﹐取鑄錯為喻。"后指造成重大的而又無可挽回的錯誤。
1.亦作"鑄辭"。
2.錘煉文辭。語本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雖取閒經(jīng)意﹐亦自鑄偉辭。"
3.鑄于金屬器物上的文字。與"刻辭"相對而言。
1.見"鑄詞"。
1.見"鑄成大錯"。
1.見"鑄鼎象物"。
2.指黃帝鑄鼎乘龍的傳說。《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龍?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號。"唐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詩﹕"銅井炎爐歳九天﹐赫如鑄鼎荊山前。"明張居正《泰陵春祀》詩﹕"當(dāng)年聞鑄鼎﹐此日想遺弓。"亦用為帝王死去之典。
1.指禹收九州之金鑄九鼎而象百物◇用此稱頌君王功德。
1.熔鑄成型。引申為注定﹐決定。
1.鑄造錘煉。
1.即鑄模。
1.銷熔鐵甲兵器。借指結(jié)束戰(zhàn)爭﹐實現(xiàn)和平。
1.用鑄造的方法制成的物件。
1.鑄造寶劍。
2.比喻策劃陰謀詭計。
1.謂銷熔武器以制造田器。語本《孔子家語.致思》﹕"鑄劍?以為農(nóng)器﹐放牛馬于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zhàn)斗之患。"
1.鑄造熔煉。引申為培育﹐造就。
1.指以銅﹑錫等金屬鑄物。
1.從事鑄造業(yè)的工商業(yè)者。
1.猶鑄造。
2.鍛煉﹔提煉。
1.鑄件模型的統(tǒng)稱。
1.謂約束樹木(使其按人為的形態(tài)生長)﹐刻鏤冰塊(使其成某種精致的工藝品)。比喻經(jīng)辦毫無成效的事情。
1.古代所謂神人中的一種。擅煉丹點金之術(shù)。
1.謂開采山中銅礦以鑄造錢幣。
1.《史記.吳王濞列傳》﹕"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煮海水為鹽。"謂開采山中銅礦以鑄造錢幣﹐燒煮海水而獲得食鹽◇用"鑄山煮海"比喻善于開發(fā)自然資源。
1.玄武巖﹑輝綠巖或煤灰等經(jīng)配料﹑煅燒﹑熔化后﹐澆鑄到模型中緩慢冷卻﹑結(jié)晶得到的鑄品。鑄石非常耐磨﹐在許多地方可以用來代替鋼材。
1.謂冶煉。
1.語本《莊子.逍遙游》﹕"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謂造就﹐培育◇以"鑄陶"指培養(yǎng)人才。
含碳量大于2%的鑄造鐵基合金。還含硅及少量錳、磷、硫等元素。常見的有白口鑄鐵、灰口鑄鐵、球墨鑄鐵等。熔點低、流動性好、熔煉簡單、成本低、耐磨,但塑性和韌性差,強度低。一般用來鑄造各種鑄件。
1.用銅鑄造(器物)。
2.一種含鋅的銅。
1.謂熔煉鑄造。
1.宋代主管鑄造業(yè)的機構(gòu)或場所。
1.創(chuàng)造新的﹐汰除舊的。
1.春秋時代鄭晉等國實行法治﹐把刑法條文鑄刻在鼎上﹐因稱。
2.借指公開頒布重刑。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