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元中統年間頒行的鈔票。有"交鈔"﹑"元寶鈔"二種。
1.指初生嬰兒。
1.血匯成的海。形容殺人極多的慘狀。
2.形容事情的后果嚴重或關系重大。
3.中醫學名詞。四海之一﹐指人身血液匯聚之處。
4.中醫學名詞。或謂奇經脈中的沖脈。
5.中醫學名詞。或謂肝臟。 6.中醫學名詞。經穴名。位于大腿內側﹐離臏骨一寸處的陷窩中。 7.佛教語。比喻地獄中的慘境。
1.因殺人引起的極深的仇恨。
1.血流成海﹐尸積如山。形容被殺的人極多。
1.同"血海深仇"。
1.血和汗水。指辛勤的勞動。
2.古代大宛國出良馬﹐汗從前肩髆出﹐如血﹐名"汗血馬"◇因以指駿馬身上的汗。
3.癥候名。中醫指出汗淡紅如血。多由火熱熾盛﹐迫血外溢所致。
1.血的痕跡。
2.指血淚的痕跡。
3.喻指悲慘苦難的往事。
測定單位容積血液內血紅蛋白的含量。正常值成年男性130~170克/升;成年女性100~150克/升;兒童120~150克/升。一般情況下,血紅蛋白減低的程度基本上與紅細胞計數一樣,但有時不一定完全成比例。
一種含鐵的卟啉化合物。是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不溶于水,易溶于氨和二甲胺等。作為血紅蛋白和某些氧化還原酶的輔基,參與生物體中氧的傳遞和氧化還原作用。
1.同"血糊淋剌"。
1.見"血糊淋剌"。
1.見"血胡同"。
1.見"血胡同"。
1.鮮血凝成一片的樣子。
1.亦作"血胡淋剌"。亦作"血糊流拉"。
2.鮮血淋漓的樣子。
1.見"血糊淋剌"。
1.同"血糊淋剌"。
1.飛濺的鮮血。
1.指皮膚紅潤的顏色。
1.亦作"血跡"。
2.血在物體上留下的痕跡。
1.指便血﹑吐血﹑咳血等出血的疾病。
1.舊俗指忌諱見血的日子﹐逢該日不殺牲。
古時宰殺牲畜取血祭祀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血液的組成成分之一。呈淡黃色的半透明液體,占血液總量的55%。主要含有水,血漿蛋白質(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以及糖類、脂肪、膽固醇、各種無機鹽、抗體、激素酶等。
1.中藥名。又名騏驎竭。
1.形容費盡心血。
1.皮膚破損后滲出的少量的血。
1.鮮血浸漬。
2.指血紅色的斑點。
1.指用血抄寫的經書。相傳元僧善繼刺指血寫《華嚴經》,藏蘇州半塘龍壽庵,通稱血經。參閱清顧祿《桐橋倚棹錄.古跡.血書》。
2.指月經。
1.滴入血的酒。多于盟誓時飲之。
1.極其誠摯的懇求。
1.指流血的傷口。
1.血盆大口。形容兇相。
2.帶血的傷口。
1.《通俗常言疏證.言語》引宋曉瑩《羅湖野錄》"崇覺空嘗頌野狐話曰'含血噴人﹐先污其口。'"按﹐今本《羅湖野錄》卷二"噴"作"潠"。因以"血口噴人"比喻用惡毒的語言誣蔑別人。
1.中醫病名。
1.醫院中儲藏血液以供輸血時應用的設備。
1.塊狀的血。
2.指嬰兒。
1.中醫指貧血。
1.混和著血的浪濤。
2.指沸騰的熱血。
1.猶血汗。
1.鮮血淋漓的樣子。
2.狠毒慘酷的樣子。
1.猶紅臉。指不講情面的臉色。
1.血和脂膏。
1.一種用牲血制成的涂料。
1.鮮血淋漓的樣子。
2.形容情況慘酷。
1.形容被殺的人極多。
1.見"血流成河"。
1.血流成河﹐能漂起木杵。形容殺人極多。
2.有時亦形容受傷后流血很多。
1.猶言血流漂杵。鹵﹐大盾。
1.形容流血急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