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公羊傳》的簡稱。
2.復姓。戰(zhàn)國齊人有公羊高﹐為《春秋公羊傳》作者。
1.古代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主張一切順應自然的變化。
1.沒有意義。
2.指無意義之事。
1.逃亡的征兆。
1.無形。
1.無涯,沒有邊際。
1.妄言。亡,通"妄"。
1.不知滿足。厭,滿足。
1.《莊子.駢拇》"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二人者,事業(yè)不同;其于亡羊,均也。"謂棄其本職而溺于所好。莊子用以比喻追逐外物而殘生傷性。
2.《列子.說符》"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后因以"亡羊"喻步入歧途而一無成就。
3.比喻喪失某種事物。
語出《戰(zhàn)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丟失了羊,趕快修好羊圈。比喻失誤后及時補救。
1.指致人迷誤的歧途。
1.中醫(yī)學名詞。指大汗不止或吐瀉過劇等造成陽氣突然衰竭的虛脫現(xiàn)象。
1.沒有病痛。引申為安然存在。
2.問候語。猶言平安。
1.無已。沒完沒了。
1.不能。
1.沒有限度。
1.散失。
1.逃亡。
2.指逃亡的人。
3.散失。
4.指散失的文字﹑書籍。
1.無邊無際。
1.死去的友人。
1.沒有。
1.《淵鑒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歷中,有猴數(shù)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里人懼,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脫去。"后因以"亡猿禍木"喻欲損人反而害己的行為。
1.見"亡猿禍木"。
1.《韓詩外傳》卷九"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婦人中澤而哭,其音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問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婦人曰'鄉(xiāng)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婦人曰'非傷亡簪也,吾所以悲者,蓋不忘故也。'"后因以"亡簪"為懷念故舊的典故。
1.國家將亡的征兆。
1.失政。
2.亂政。
1.《韓非子.說林上》"子胥出走,邊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釋之。"后用為隨機應變的典實。
1.亡國之君。
1.無禮。
2.指目無法紀的人。
1.逃亡的人。
1.逃跑。
1.不值得,夠不上。
1.潰逃的士兵。
2.戰(zhàn)死的士兵。
1.無聊,無所依托。
1.逃命。
北宋神宗時由王安石主持的政治改革。北宋中葉,財政困難,社會矛盾激化。1609年,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次年為宰相,主持變法,推行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nóng)田水利法、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并設軍器監(jiān),改革科舉和學校制度。新法有一定成效,但遭保守派反對。1085年,新法被廢。
作家。福建同安人。女。初中畢業(yè)后去農(nóng)村插隊,回城后任上海《兒童時代》編輯◇專事創(chuàng)作。著有短篇小說《本次列車終點》,中篇小說《流逝》、《小鮑莊》、《小城之戀》,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等。
1.《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建〕少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事,里人謂之'賊王八'。"按,王建排行八,故稱"王八"◇用為詈詞。
2.特指妻有外遇的男子。
3.龜和鱉的俗稱。
1.詈詞。
1.詈詞。
1.詈詞。
1.王業(yè)與霸業(yè)。語本《孟子.滕文公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
2.指能成就王霸之業(yè)的人。
3.王道與霸道。
1.唐詩人王質(zhì)夫﹑白居易的并稱。
1.猶朝班。朝臣官位的班列。
1.春秋時衛(wèi)人,善謳。居于淇,而河西之人化之,亦善謳。見《孟子·告子下》。
1.指晉王羲之的書法。
2.指宋王彥博的文章。
1.指助祭諸侯。
2.君王的賓客。語本《易·觀》"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高亨注"經(jīng)意諸侯或其臣往朝于王,以觀王國之光,作王之賓客。"
近代琴家。字燕卿,山東諸城人。幼時從其曾祖冷泉學琴。1911年起經(jīng)康有為介紹教琴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曾將山東民歌改編為琴曲《關山月》,廣為流傳。遺稿《龍吟觀琴譜》,經(jīng)弟子徐卓、邵森整理后輯成《梅庵琴譜》,所收琴曲均為諸城琴派的代表曲目。
1.謂仁義之師。
1.亦作"王枋"。
2.帝王的權柄。
1.大伯。
2.即王霸。王道與霸道。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