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自己沒有主見,別人怎么說就跟著也怎么說的人他是個既可鄙又可憐的應聲蟲。
1.見"嬉游"。
1.游樂,嬉戲取樂。
1.戲樂,不檢點。
1.因粘膜發育異常而形成的像肉質的突起﹐多發生于鼻腔或腸道內。
1.膝蓋。
1.猶膝行。
1.兩膝著地。
1.膝蓋接觸胸口。描述山高路險﹐貼身攀登之狀。
1.膝蓋。
1.即髕骨。膝蓋部的一塊骨頭﹐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亦泛稱膝蓋。
1.方言。膝蓋的別稱。
1.膝蓋與足踝。
1.小腿。
1.膝蓋。
1.古時對無底半襪(亦稱褲腿)﹑襪均稱"膝褲"。
1.明代的一種制服。
1.兩膝蜷曲不能伸直。
1.方言。膝蓋。
1.腿膝前面。
2.指父母的身邊。
3.跪著向前移動。
1.謂促膝而談。
1.膝行肉袒。表示投降請罪。
1.膝蓋。
1.膝關節向后彎曲的部分。
1.跪在席上﹐直起身子。古亦名"長跪"。
2.謂移坐而前。古亦稱"前席"。
人在幼年時常依于父母膝下,因以膝下”代指幼年故親生之膝下◇用作對父母的敬辭違離膝下,三十五年|父親大人膝下。
1.即腿彎。
1.跪著行走。多表示敬畏。
1.見"膝行蒲伏"。
1.伏地爬行。
1.人體經穴名。犢鼻穴的俗稱。
1.指搔不到癢處。比喻處事不得當或不得要領。語本漢桓寬《鹽鐵論.利議》"議論無所依﹐如膝癢而搔背。"
1.跪著說話﹐伏地而行。極言其畏服。
1.古代歙州出產的一種缽。
1.謂嘴唇一張一合。
1.聚集。
1.猶言聳肩。形容身子微縮﹐作恐懼﹑諂媚狀。
1.以膠漆相容﹐喻情意相投。歙漆﹐安徽歙縣之漆;阿膠﹐山東東阿縣之膠。
1.聚集貌。
2.和洽貌;安定貌。
1.無所偏執貌。《老子》"圣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王弼注"圣人之于天下﹐歙歙焉﹐心無所主也。"一說﹐危懼貌。陸德明釋文"歙歙﹐許及反。一本作'惵惵'∮上本作'惔'。顧云許葉反﹐危懼貌。簡文云河上公作'怵'。"
2.投合貌﹐朋比為奸貌。
1.同"翕習"。
2.謂不斷張揚。
3.狎習﹐放蕩。
1.紅色。
1.迅速貌。
1.江西省婺源縣歙溪所產的石硯。婺源古屬歙州﹐故名。歙硯又稱婺源硯﹑龍尾硯﹐始制于唐開元間。石質堅韌潤密﹐不吸水﹐發墨不傷毫﹐造型典雅渾樸﹐與端硯并稱于世。見宋人著《硯史》﹑《歙州硯譜》﹑《歙硯說》。
硯的一種。因產于歙州(今安徽歙縣)而名。始于唐代。所用石料呈青灰色,質地潤密,但較端溪石為嫩。發墨略遜于端硯,較易干。出龍尾山者稱龍尾硯”,最佳。
1.和諧。
1.亦作"熺爛"。
2.燦爛的光彩。
1.東漢時所刻碑石經書『靈帝熹平四年根據蔡邕等正定經本文字的建議始刻,訖至光和六年,凡歷九年而成。共刻四十六石碑,用隸書一體寫成,立于太學講堂前的東側,有《魯詩》﹑《尚書》﹑《周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種經文,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太學遺址在今河南省偃師縣朱家圪垱村。
1.亦作"熺炭"。
2.未全熄滅的炭火。
天光微弱的樣子熹微的晨光|落日熹微。
1.謂游適嬉戲。熹,通"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