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到處我喉急了,要尋孤老,一地里投奔人不著|這早晚也未曾去睡,一地里親自點看。②一味;一向一地里受煎熬。
1.圓眼,大眼睛。
1.劣馬。
含環氧基團的熱固性樹脂。通常由環氧氯丙烷和多酚類聚合而成。為黃色(或琥珀色)黏稠液體或脆性固體。是一類綜合性能優良的多品級樹脂。可用作涂料、澆鑄品、模塑件、膠粘劑和復合材料等。廣泛應用于機械、電子、化工等工業部門。
1.四處求見。
1.拱衛;環抱。
1.見"環列之尹"。
1.《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后因以"環瀛"指宇宙﹑世界。
2.指大海。
1.猶環抱。
2.包圍。
1.周游。
1.回旋曲折貌。
1.指北斗的界域。
1.猶圓圓。
1.連續運轉。
1.天文現象。日月周圍的光圈。
1.見"環匝"。
1.猶藜杖。隱士所持的手杖,杖柄環曲,故名。
1.乘車周游。泛指游歷。
1.周圍的大山。鎮,一方的主山。指東﹑西﹑南﹑北四岳。
戴在候鳥身上的金屬或塑料環形標志,上面刻有國名、單位、編碼等標記,用做研究候鳥遷徙規律的依據。
1.圍繞聳立。
1.圓環的中心。莊子用以比喻無是非之境地。
2.借喻靈空超脫的境界。
3.猶言范圍之內,掌握之中。
1.循環。
2.周密,嚴密。
3.環繞四周;周圍。
1.圓形的沙洲。
2.瀛洲的別稱。傳說中的仙山。
1.蒙蔽君主。
1.連屬,接連。
1.周密細致地觀察。
1.循環,旋轉。
1.用漆涂飾為環狀紋理。
圓圈形的東西門~。
1.圍繞而坐。
2.指月旁圓形的光氣。
1.指四面屯守。
1.見"郇公廚"。
1.唐代韋陟,襲封郇國公。性侈縱,窮治饌羞,廚中多美味佳肴。見《新唐書.韋陟傳》◇因以"郇公廚"稱膳食精美的人家。
1.謂精美的饌羞。
1.《左傳.成公六年》"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楊伯峻注"郇在解池西北,瑕在解池南。面積甚大,不可能全部劃為晉國都城,此云'居郇﹑瑕之地',蓋擇其一部也。"后世并稱,泛指山西臨猗一帶晉國故地。
1.即恒岳。北岳恒山。
1.水名。又名安陽河,在河南省北部。源出林縣,流經安陽市至內黃縣,入衛河。戰國時蘇秦說趙肅侯,使韓﹑魏﹑齊﹑楚﹑燕﹑趙六國將相會于此,定盟合力抗秦。
2.水名。又名胡良河。在北京市房山區大安山,注入拒馬河。
1.指墓碑。
1.謂大治。
1.春秋齊桓公的祭廟。
1.古代帝王與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于朝聘時各執玉圭以為信符,圭有六種,表不同的爵秩等級,"桓圭"為公爵所執。
1.《晉書.桓伊傳》載,桓伊為江州刺史,善吹笛,獨擅江左。謝安位顯功盛,為人所讒,孝武帝疑之。會帝召伊飲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吹一弄后,伊請彈箏,而歌《怨詩》曰"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聲節慷慨。安泣下沾衿,乃越席捋其須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因以"桓郎笛"為巧用樂曲傳達心曲的典故。
1.東漢末世桓帝與靈帝的并稱。
1.漢鮑宣妻桓少君和梁鴻妻孟光的并稱。舊時并視為賢妻的典范。
1.祭祀用的大蒲席。
1.見"桓山之泣"。
1.謂家人離散的悲痛。
1.《晉書·桓石虔傳》"石虔小字鎮惡。有才干,趫捷絶倫……三軍嘆息,威震敵人。時有患瘧疾者,謂曰'桓石虔來'以怖之,病者多愈,其見畏如此。"后遂以"桓石虔來"謂鎮惡去疾的典故。
1.春秋五霸中齊桓公與晉文公的并稱。
東晉譙郡fc58(今安徽宿縣境內)人。字叔夏,小字野王。善吹笛。淝水之戰立有大功。曾撫箏而歌,諷諫孝武帝應和宰相謝安合作。又曾在青溪河邊應王徽之要求,奏笛曲《三調》,奏畢即離去。明代《神奇秘譜》所載琴曲《梅花三弄》,據說即根據此笛曲改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