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屋梁上垂下的絲棉狀黑色灰塵。可入藥。也叫烏龍尾。
1.謂有文化修養。
1.同"知書達禮"。
1.同"知書達禮"。
1.才智方略。
1.寺院中職事僧的一種職稱。
1.形容對人的關懷﹑體貼,多用于夫妻或親屬之間。
1.見"知疼著熱"。
1.識大體。
1.知州和通判的并稱。
1.猶知幾。
1.見"知微知彰"。
1.既能看出事物的隱微征兆,也能看清其顯著現象。
1.猶知道。
1.同"知書達禮"。
1.知悉;知道。
2.通知,告知。
3.消息。
4.交結;交往。
5.朋友。
1.深切了解我。
2.器重我。
1.《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后用"知我罪我"表示別人對自己的毀譽。
1.猶言知無不言。
1.知道是應該做的,就一定去做。形容盡心竭力。
1.只要知道,就沒有不說出來的。
1.凡有所知,都毫無保留地講出來。
1.懂得實際事務。
1.《老子》"知我者希,則我者貴。"后用"知希"表示知己難得。
了解曉得均無知悉|無從知悉。
官名。唐代佐官代理縣令稱知縣事。宋代派朝臣充當縣的長官稱知(主持)某縣事,簡稱知縣。明代始正式用作一縣長官名稱。清代沿用。
1.佐官代行縣令職務稱"知縣事"。
1.謂見識短淺而圖謀大業。古以為致禍之原。
1.見"知小謀大"。
1.知道;曉得。
1.道謝。
1.彼此契合,腹心相照。
2.相互深切了解的人;深交。
3.知心話。
1.相互了解﹑感情深切的話語。
1.猶情投意合。
1.見"知心著意"。
1.謂彼此了解,心意投合。
知,指知識或道德觀念;行,指行為、行動。中國哲學史上對知和行的關系曾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唯物主義思想家如荀子、王夫之等認為知離不開行;唯心主義思想家如朱熹等認為知是天賦的,知先行后。
1.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毛澤東用中國哲學范疇對認識和實踐統一理論的概括。1937年在《實踐論》中提出。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認識和實踐統一的理論總結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1.知道人的本性。
1.道家提倡的一種韜晦自處的處世哲學。
1.有見識的話。
2.謂善于辨析他人之言辭。
3.知音。
1.同"知其一不知其二"。
1.猶知其一不知其二。
1.《莊子.天地》"通于一而萬事畢。"后用"知一萬畢"謂理解本質,萬事盡通。
1.謂認識事情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相傳伯牙善彈琴,鐘子期善聽琴。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時,鐘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時,鐘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鐘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彈琴,以為沒有人能像鐘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志◇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1.猶言知情識趣。
1.主持用印。
1.知心好友。
1.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