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煙絲"。
2.指細長的楊柳枝條。
3.吸煙時噴出的煙縷。
4.煙葉加工后切成的細絲。
1.亦作"鵝鸛"。
2.《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丙戌,與華氏戰于赭丘。鄭翩愿為鸛,其御愿為鵝。"杜預注"鸛﹑鵝皆陳名。"后即以"鵝鸛"并舉指軍陣。
3.水鳥天鵝與鸛鳥。
1.亦作"鵝湖"。
2.山名。亦為書院名。江西省鉛山縣北荷湖山,有湖,多生荷。晉末有龔氏者,畜鵝于此,因名鵝湖山。宋淳熙二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兄弟講學鵝湖寺,后人立為四賢堂。淳佑中賜額"文宗書院",明正德中徙于山巔,改名"鵝湖書院"。
3.指宋淳熙二年朱熹與陸九淵在鵝湖寺的辯論。
1.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舉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由呂祖謙邀集,意圖調和朱熹和陸九淵兩派爭執。在治學方法上,朱熹主張"先道問學"和"即物而窮其理",即從博覽群書和對外物的觀察來啟發內心的知識;陸九淵主張"尊德性"和"發明本心",認為"心即理也",不必多做讀書窮理工夫。朱譏陸為"禪學",陸譏朱為"支離",并賦詩互相責難。實質上是朱的客觀唯心主義和陸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場爭論。
像小鵝絨毛那樣的顏色;嫩黃。
1.唐杜甫《舟前小鵝兒》詩"鵝兒黃似酒,對酒愛鵝黃。"后因以"鵝黃酒"泛指好酒。
1.即鵝黃酒。
1.上級官府下達的文件。
1.謂以符檄文書為約。
1.符瑞的光彩。
1.符教移檄等官府征調敕命文書的統稱。
2.謂行文書于不相統屬的官署。
1.符節印信等憑證物的統稱。
1.上天顯示的與人事相應的征兆。
1.猶符命。
1.征兆。
1.猶符厭。
1.符瑞;符兆。
1.猶詔旨。
1.見"符咒"。
道教的符和咒語。
1.《漢書.文帝紀》"﹝二年﹞九月﹐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顏師古注引應劭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鐫刻篆書﹐第一至第五。"后因以"符竹"指郡守職權。
1.同"符咒"。
1.加有官府印信的文書。
2.符箓上所用的文字符號。
3.指符箓。
1.懸掛符箓咒旛的樁子。
1.相傳是伏羲氏之女﹐溺死洛水﹐遂為洛水之神。也寫作"宓妃"。
1.見"虙戲"。
1.亦作"虙羲"。
2.即伏羲。
1.古代婦女的覆頭巾。
2.泛指包頭巾。
3.用以披蓋﹑遮裹的巾幅。
1.范圍,尺度。
1.布帛寬度。
2.泛指尺度﹑分寸。
3.較量,計算。
1.見"幅輳"。
1.亦作"幅湊"。
2.輻輳。比喻人或物聚集在一起。
物體振動或億所展開的寬度。比喻事物變動的大小今年小麥增產的~較大 ㄧ產品質量有較大~的提高。
1.古代男子以全幅細絹裹頭的頭巾◇裁出腳即稱幞頭。
1.謂求利須有一定的限度。
1.成幅的白練。
1.謂如布幅的撕裂。
1.猶幅員。
布帛、呢絨等的寬度~寬ㄧ~窄。
1.蒲幅,指帆。
1.充塞。
1.猶幅員。
領土面積(幅寬度;員周圍)~廣大 ㄧ~遼闊。
1.幅員。
1.幅員。隕,通"員"。
1.幅員。
1.木名。
1.猶厚福。謂福深廣如海。
1.附著在物體表面上的塵土。
1.幸福安康。
2.書信中常以為對尊長請安之用語。
1.福德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