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鄭風》篇名。《詩序》以為刺"學校廢",謂"亂世則學校不修焉"。朱熹集傳則說"此亦淫奔之詩。"
2.《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后因稱學子﹑生員為"子衿"。
1.賞賜。
1.一種刑具。
1.飛錫。謂僧人出行。
1.賜封﹐分封。
1.湯婆子。銅錫制的用以暖足的扁圓形壺。
1.賜予紫服。
1.賜福。
1.謂待天子有令而后進貢。有別于常貢。《書.禹貢》﹕"厥包橘柚錫貢。"孔穎達疏﹕"此物……須之有時﹐故待錫命乃貢﹐言不常也。"蔡沈集傳引張氏曰﹕"必錫命乃貢者﹐供祭祀﹐燕賓客則詔之。"宋曾鞏《福州擬貢荔枝狀》﹕"臣竊以《禹貢》揚州'厥包橘柚錫貢'﹐則百果之實﹐列于土貢﹐所從來已久。"一說為常貢。
1.見"錫珪"。
1.亦作"钖圭"。
2.珪﹐古代諸侯朝聘時所執的玉制禮器。帝王封爵授土時﹐賜珪以為信物◇泛指授以高官重爵。
1.賜予封號。
1.錫杖杖首的圓環。搖杖可振環發聲。
1.青銅鏡。
1.賜酒。
2.賜予爵位。
旁遮普人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約1500萬人(1985年)。講旁遮普語。信錫克教。主要從事農業,少數從事放牧業。
在湖南省冷水江市。明末清初時開采,因將銻誤認為錫,故名錫礦山”。銻的儲量和產量居世界首位。就地加工冶煉,為中國最大的銻業基地。
1.賞賜。
2.指賞賜之物。
1.語出《詩.大雅.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毛傳﹕"類﹐善也。"鄭玄箋﹕"孝子之行非有竭極之時﹐長以與女之族類﹐謂廣之以教導天下也。"謂以善施及眾人。
2.語出《詩.大雅.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毛傳﹕"類﹐善也。"鄭玄箋﹕"孝子之行非有竭極之時﹐長以與女之族類﹐謂廣之以教導天下也。"同僚﹐朋輩。
1.即錫衰。
1.天子有所賜予的詔命。
1.謂上天賜予的年祚。
1.即錫夫人。
1.用作賞賜的物品。
1.一種劣質錢幣。用錫鑄成。
1.分封土地。
2.指分封的土地。
1.銀蛇的別名。中醫用為解毒藥。
1.猶錫土。
1.錫礦和石料。
2.泛指礦石。
3.礦石名。是提煉純錫的主要原料。
1.細麻布所制的喪服。錫﹐通"緆"。
1.錫。
2.方言。即焊錫。
中國目前儲量最大的鉛鋅礦。在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北緣。1986年建成。為多金屬礦床。鉛、鋅礦品位高,并伴生金、銀、銅、錫等。建有選礦廠,并有專線連接青藏鐵路。
1.即干舞。武舞的一種。舞者手執朱干﹐干背飾錫﹐故稱。
1.象聲詞。形容金屬碰撞或撥弦樂器演奏時的聲響。
1.謂神明多多賜福。常用于祈求子嗣。
1.錫環振動作響。謂僧人出行。
1.錫制的硯臺。
1.賜宴。
1.古代發給商人販賣錫的憑證。
1.賜姓。
1.賜福。
1.亦作"錫與"。
2.賜給。
3.指賜給的財物。
1.見"錫予"。
1.僧人所持的禪杖。其制﹕杖頭有一鐵卷﹐中段用木﹐下安鐵纂﹐振時作聲。梵名隙棄羅(khakkhara)﹐取錫錫作聲為義。
1.包裝卷煙等所用的金屬紙﹐多為銀白色。
1.植立錫杖。傳說古代高僧法力神奇﹐禪杖下端觸地﹐有泉水涌出。宋唐庚《卓錫泉記》謂南朝梁景泰禪師植立禪杖于羅浮寶積寺而有卓錫泉﹐宋蘇軾《卓錫泉銘并敘》謂六祖慧能植立禪杖于曹溪而有卓錫泉﹐《明一統志》謂大鑒禪師植立禪杖于大庾嶺云封寺東而有泉水涌出。
2.謂佛教徒居停。
1.木名。
1.平息。
2.停止燃燒。
1.平息爭議。
1.晶亮的冰。
1.興盛的朝代。
2.使王朝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