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自我責罰;自請處分。
2.自招;自惹。
1.銀飾的馬鞍。
2.代指駿馬。
1.白中略帶銀光的顏色。
1.楊柳科落葉喬木。高可達35米。樹皮灰白色﹐葉互生﹐卵形﹐掌狀分裂﹐葉背有白絨毛。分布于我國北部地區。木材白色﹐質地細致﹐供建筑﹑造船﹑造紙﹑制牙簽和火柴用。
1.亦作"銀榜"。宮殿或廟宇門端所懸的輝煌華麗的匾額。
2.以銀粉或銀飾紙﹑木牌書寫張貼的文告。
1.猶錢包。
1.亦作"銀杯"。亦作"銀杯"。
2.銀質酒杯。
3.銀質杯形禮器。一種獎品。參見"金杯"。
1.用白銀做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
1.筆管飾銀的筆。
1.指白銀和其他財物。
2.銀制的貨幣。
1.古代婦女的一種銀質首飾﹐亦可用以梳發。
1.即銀圓。
1.書籍的美稱。
1.熔鑄成餅狀的白銀『代以后即有鑄造。清代某些地方和商號仿照歐美銀圓形制自鑄的銀圓﹐也稱"銀餅"。
1.銀白色的波浪。
2.即銀河。
1.亦作"銀薄"。
2.白銀捶成的薄片。常用以貼飾器物。古代也用以入藥。
1.見"銀箔"。
1.將要或正在吐絲的蠶。此時蠶腹半透明而有光﹐故稱。
1.亦作"銀纒"。
2.纏繞器物的銀質絲繩。
1.月亮的別稱。傳說月中有蟾蜍﹐故稱。
1.銀礦的礦場。
1.銀幣﹔銀兩。
1.古族名。
1.衏魚的俗稱。
2.比喻燈花。
1.銀質船形酒杯。
1.井欄。一說轆轤架。
2.銀飾之床。
1.謂用白銀涂飾或鑲嵌的器物上凹下去的文字或花紋。
1.即銀元。民國初年所鑄銀元俗稱有大頭﹑小頭之分。大頭指銀元上鑄有袁世凱的頭像。
1.銀飾的腰帶。常借代高官顯宦。
1.漢代近侍之臣中常侍的冠飾。珰當冠前﹐以白銀為之◇以為宦者之代稱。
2.婦女的銀質耳飾。
1.銀質的刀。
2.見"銀刀軍"。
3.指白色的刀形魚。
1.唐王智興所建衙兵名。
1.佛教謂菩薩所居以琉璃鋪地﹐故稱。常借指佛寺。
1.輝煌華麗的宮殿。
1.貂之一種。
2.指用銀貂毛皮制成的衣服。
3.銀珰與貂尾。
1.指佛﹑道經典。
1.見"銀虬"。
1.銀白色的燈盞﹑燭臺。
1.白發的美稱。
1.見"銀旙"。
1.亦作"銀幡"。
2.用銀箔制作的幡勝。
1.銀印紅綬。
1.銀的粉末。亦為鉛粉﹑鋁粉的通稱。
1.銀質符牌。
1.銀白色的燈盞﹑燭臺。
1.一種中藥。由白錫﹑銀箔和水銀合成。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一.銀膏》。
2.白色脂肪。
1.商業用語。金融市場上資金的供應情況。
1.銀苗的通稱。
1.制作銀器的工匠。唐薛昭緯有《謝銀工》詩。
1.太子妃宮。
1.見"銀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