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支道林常養數匹馬。或言道人畜馬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余嘉錫箋疏"《吳郡志》九云支遁庵在南峰,古號支硎山,晉高僧支遁嘗居此。剜山為龕,甚寬敞。道林喜養駿馬,今有白馬磵,云飲馬處也。庵旁石上有馬足四,云是道林飛步馬跡也。"后用以為典。
1.誠實不欺。
1.信仰崇奉。
1.《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后因稱連宿三夜以上或三天左右時間為"信次"。
1.相信聽從;信奉遵從。
1.翻譯作品內容忠實于原文謂信,文辭暢達謂達,有文采謂雅。語出嚴復《譯例言》。
1.信任。
在中國,指銀行以信用方式籌集和支配使用的貨幣資金。其來源主要是各種形式的存款(財政性存款、企業存款、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等)以及銀行自有資金。主要用于對企業和社會的貸款,以滿足社會生產和商品流通的需要。
1.加蓋印信的封袋。
2.郵局用以裝運信件的口袋。
1.誠實和欺詐。
1.誠實恭敬。
1.信奉正道。
2.知道;料知。
3.猶言果然是。
1.可以相信。
1.能夠相信。
1.書信的草稿。
1.軍隊駐扎和管轄的地區。
1.唐代授官皆給告身,未有告身之前,先給文書以為憑證,稱信牒。
1.舊時訂婚時,男方送給女方作為憑證的聘禮。
1.復姓。
1.消息,音信。
1.真實而有依據。
1.真實而有根據。
1.見"信旛"。
1.亦作"信幡"。
2.古代題表官號﹑用為符信的旗幟。
1.群眾來信來訪的簡稱。指人民群眾致函或走訪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并要求解決某些問題。
1.裝書信的封套。
信仰敬奉信奉宗教|信奉真理。
1.信服。伏,通"服"。
1.即信鷗。
1.相信佩服。
1.用作憑證的符節。
1.經過訓練,專門用來傳遞書信函件的家鴿。又叫"傳書鴿"。
1.佛教禮懺時擊鼓以喚起虔敬信仰之心,故稱此鼓為信鼓。
1.官員禱神時表示虔誠的自稱。
1.引信。炮彈﹑炸彈﹑地雷等爆炸物上的一種引爆裝置。
1.相傳周制以玉作六瑞,表示爵位等次。信圭為六瑞之一,侯爵所執。信,通"身"。
1.書信。
①用動作、光、聲音、電波等傳遞的信息起義信號|電視信號。②指某種現象出現前的征兆漲潮的信號|發生地震的信號。
頻率穩定、諧波失真低,且頻率和電平均能連續可調的正弦波振蕩器。分音頻和射頻兩類信號發生器。輸出為正弦電壓,輸出阻抗低,可加接各類負載。有時也備有功率擋輸出。在研制和測量電子電路和設備時用作信號源。
1.軍隊﹑艦船﹑海港﹑工地等用來傳達信號﹑進行聯系的旗幟。
1.音信,消息。
1.傳送書信的鴻雁。
1.誠實敦厚。
1.匯兌方式之一。甲地銀行或郵電局受匯款人委托,將匯款委托書寄交乙地付款銀行或郵電局,通知該地的指定收款人,簽具收條,領取款項。
1.大家都認為可靠的貨物。
2.猶言信物。
1.信義及于豚和魚,形容信義昭著,無微不及。
1.信紙。
1.書信。
1.郵遞或帶交的函件。多指書信。
1.作為憑證的令箭。
1.以信義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