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名《召樹屯與楠木諾娜》、《孔雀公主》。傣族民間敘事長詩。古代勐板加王子召樹屯在神龍指點下,偷走從遠方孔雀國飛來的孔雀公主楠木諾娜的孔雀衣,兩人結為夫妻。不久,召樹屯奉命出征,楠木諾娜被逼飛回孔雀國。召樹屯勝利歸來,不見楠木諾娜,內心悲傷,經歷千難萬險,找到孔雀國,夫妻重新團圓。
1.比喻夫妻相得或男女情篤。語本《管子.小問》"管仲曰'然公使我求寧戚,寧戚應我曰"浩浩乎!"吾不識。'婢子曰'《詩》有之浩浩者水,育育者魚。未有家室,而安召我居?寧子其欲室乎?'"
2.比喻君臣相得。語本《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先主﹞于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
3.泛喻關系親密無間。
1.形容夫婦關系和好諧調如魚水。
1.猶言魚水和諧。
1.猶言魚水和諧。
1.對魚戶所征的稅。
1.比喻斗爭雙方同歸于盡。
1.用魚類的肉加工制成的絨狀或碎末狀的食品。亦名魚肉松。
1.書信。
1.見"魚蔬"。
1.復姓。
1.魚做的食物。一說即魚羹。
1.亦作"魚鏁"。
2.魚形的鎖。
1.見"魚鎖"。
1.水獺。
1.謂在江河深水處捕魚。
2.產魚的深水池。
1.用魚加佐料和水烹煮的湯類菜肴。
1.漁夫;漁人。
1.魚池。
1.藤本植物,羽狀復葉,小葉長橢圓形,花淡紅色,萼無毛或近無毛,莢果卵形,扁平。中國南部有分布。萼部密被絲狀毛的,叫毒魚藤,亦稱毛魚藤。廣東﹑廣西等地有栽培。根部有毒性,可制殺蟲藥。
1.謂魚受驚逃走。
1.兼養魚的稻田。
1.指輕便漁船。
1.即魚鼓。
1.比喻為人剛直﹑辦事不肯通融的人。
1.宋魯宗道任參知政事,剛正嫉惡,遇事敢言,因其姓魯(魚字頭),且秉性鯁直,故被稱為"魚頭參政"。
1.見"魚頭參政"。
1.漁家少女。
1.食品。將魚肉剁成碎末,加上佐料而制成的丸狀物。
1.見"魚丸"。
1.鯨魚的別名。
2.鯉魚的別名。
1.捕魚用的網。
2.代稱紙。
1.古時宮殿屋脊上的飾物。
2.古時腰帶前端的下垂部分。
3.指線裝書書頁中縫的魚尾形的標志。
4.指魚尾紋。
5.比喻事情的末尾部分。
1.醉魚草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醉魚草》。
1.簿冊。因古代簿頁中縫有魚尾形標志,故稱。
1.即魚尾紅。
1.像鯉魚尾的顏色,紅中略透金黃色。多指晩霞的顏色。
1.人的眼角與鬢角之間的皺紋。一般從中年就開始出現。
1.形容霞光如鯉魚尾之紅色。
1.泛指魚類。
1.魚形花紋。
2.指箭袋。
3.魚鱗。
1.魚尾紋。
散文篇名。載《孟┳印じ孀由稀罰篇題后人所加。文中用魚和熊掌作比喻,闡述了生”和義”的關系,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人生標準。這一論斷對后世敢于為正義獻身的仁人志士有重大影響,南宋文天祥就義前就曾以孟曰取義”自勵。
1.即水犀。犀牛的一種,因生活在水中,故名。
1.指魚形檄牌。
1.亦作"魚鰕"。
2.魚和蝦。泛指魚類水產。
1.見"魚蝦"。
1.魚蝦等水產品。
1.魚被釣,鳥逃竄。比喻或受制于人,或飄泊流離,處境十分險困。縣,通"懸"。
1.盛產魚的地方。
1.魚稅。清屈大均《廣東新語.鱗語》有"魚餉"條﹐曰"弘治間﹐各水蛋戶﹐流亡所遺﹐課米數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