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每月內的忌日。舊俗以農歷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逢中宮之日為月忌﹐凡事必避之。古代術數家以九宮與日期相配﹐初一為一宮﹑初二為二宮﹑初五為五宮(即中宮)﹑初九為九宮﹐而宮數盡﹐至初十復至一宮﹐循環數中﹐則十四﹑二十三均逢中宮。中宮為星位之極﹐至尊之地﹐故當避忌。參閱宋周密《齊東野語.月忌》。
1.天子所賜之酒。
1.尊重眷顧。
1.謂居百官之首,地位尊榮,至于極點。
1.禮敬和賜與。
1.禮贈之物。
1.禮節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
1.送財物行賄。
2.猶財禮。
1.謂禮法與刑律。
1.以禮羅致。
言語動作謙虛恭敬的表現有~ㄧ講~ㄧ~待人。
1.謂君子循行的禮儀之道。語本《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2.指孝友的門族。
1.指國家的禮籍和君王的策命。
2.指禮聘與任命。
禮物。
1.以禮征聘。
2.備禮聘娶。
全稱《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東漢碑刻。隸書。公元156年鐫立于魯縣(今山東曲阜)孔廟。四面均刻有文字,碑陰、碑側為題名。書法凝練瘦勁,為學漢隸者所重,有漢隸第一”之譽。
1.謂作為禮物致獻的錢財。
1.以禮聘請。
表示禮貌的謙讓互相~ㄧ在人行橫道處,機動車應~行人。
1.禮遇信任。
2.元代官府常用語,謂到任治事。禮,用同"理"。
1.禮制儀容。
2.漢樂名。
1.謂天地﹑先祖﹑君師為禮之三本。本,根本。
1.禮遇與賞賜。
1.祭神。
1.司禮者。舊時常以稱祭祀時在旁提唱起﹑跪﹑叩首之儀者。
1.謂都邑失禮則于外野求之。
1.猶禮賜。
1.古代國君賜臣下進食的一種禮遇。
1.古謂行禮之事。
1.古代記禮法之書。《周禮》﹑《儀禮》等著述均屬之。
2.《史記》八書之一。
1.黃鼠。也稱拱鼠﹑鼲鼠。
1.禮教法術。
①〈書〉禮儀的等級。②禮貌;禮節不懂~。
1.謂以禮順從尊長。
1.猶禮祠。謂以禮祭祀。
1.禮佛誦經。
供開會或舉行典禮用的大廳。
1.禮節;規矩。
1.猶禮單。開列饋贈禮品名目的帖單。
2.指請柬。
1.指《三禮圖》。
1.意謂一個人的禮儀容止為內心的顯現。情,情意;貌,容儀。貌和情互為表里。
1.漢代尚書省在建禮門內,又近禁闈,故稱之為禮闈。
2.指古代科舉考試之會試,因其為禮部主辦,故稱禮闈。
1.指禮樂儀制。
2.謂禮經所載之文。
1.饋贈的糧食或飼料。
1.見"禮先壹飯"。
1.謂在禮節上自己年歲稍長。壹飯,猶言一頓飯,喻指極短的時間。《國語.越語上》"句踐對曰'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句東,吾與君為二君乎!'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矣。'"韋昭注"言己年長于越王,覺差一飯之間,欲以少長求免也。"亦作"禮先一飯"。清錢謙益《答王于一秀才論文》"以仆禮先一飯,為識路之老馬。"一說在禮節上先有恩惠與人。
1.禮遇賢者。
封建時代指帝王或大臣降低自己的身分敬重和結交一般有才德的人,使為自己效勞。
1.禮儀和法令。
1.以禮奉獻之物。
1.古代司贊禮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