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修養﹑保持本性。
1.拔去。
1.揪打;捕捉。
1.疾風;旋風。
1.揪住頭頸。
1.猶倉卒。
1.毆斗而死。
1.撲滅。
1.飲食,吃喝。捽,通"啐"。
1.甩開手,放手。
1.摔脫,掙脫。
1.揪拉。
1.傲岸貌。
1.揪住往下按。
1.揪拉。
1.揪住拖拽。
1.象聲詞。
1.以柄入孔。
2.木短出貌。
1.古族筰都所產之馬。
1.橋名。又名夷里橋。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因橋用竹索編成﹐故名。相傳晉永和四年桓溫伐蜀﹐戰敗蜀主李勢于此。
1.竹名。
1.車廂左側的障蔽『時以朱色涂障蔽來表示官階,凡俸祿在六百至一千石者皆以朱涂左辬。
1.元代考試制度,中選舉人及中選進士均分二榜,蒙古人﹑色目人為一榜,稱右榜;漢人﹑南人為一榜,稱左榜。舉人榜揭于省門之左右,進士榜用敕黃紙書,揭于內前紅門之左右。見《元史.選舉志一》。
清末將領。山東費縣人。回族。行伍出身。曾參與鎮壓太平軍、捻軍。歷任副將、總兵。中日甲午戰爭時,率所部進駐朝鮮平壤。在平壤戰役中,身負重傷仍登城督戰,不幸中炮犧牲。
1.避讓于道左,以示謙讓。
1.靠左的一邊。
1.漢左伯所造的紙。
1.反正;無非。
1.左不過。
1.起疑,猜疑。
1.古代駕車三馬中左邊的馬◇用四馬,亦指四馬中左邊的馬。
1.古代國庫之一,以其在左方,故稱左藏。晉有左右藏令,屬少府。北齊﹑隋屬太府寺。唐代左藏掌錢帛﹑雜彩﹑天下賦調。宋初諸州貢賦均輸左藏。南宋又設左藏南庫。元代禁中左藏掌收支常課和買紗羅布絹等物。
1.古代國庫。參見"左藏"。
1.猶左右(指時間)。
2.附近。
3.左邊。
1.衣襟向左。指我國古代某些少數民族的服裝。《書.畢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賴。"《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后漢書.西羌傳》"羌胡被發左衽﹐而與漢人雜處﹐習俗既異﹐言語不通﹐數為小吏黠人所見侵奪﹐窮恚無聊﹐故致反叛。"后因以"左裧"指少數民族。
1.左面的牙床,亦指左面的牙齒。
2.虛左以待的車。
1.唐門下省起居郎的別稱。
1.古人上書于尊者的信末用語。謂空著信紙的左邊,以待批答。
1.降官;貶職。
1.降官;貶職。
書名。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編年體春秋史,相傳是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著。紀事起于公元前722年,終于前464年,資料豐富,敘事詳明,文筆優美。
1.愛讀《左傳》的癖好。晉杜預自稱有《左傳》癖。
1.指男子童稚之時。
1.謂駐扎在高險之地。《易.師》"師左次,無咎。"孔穎達疏"師在高險之左以次止,則無兇咎也。"一說,謂退止。尚秉和注"次,舍也。震為左,故曰左次。古人尚右,左次則退也。"
2.較差。
1.遷就。
1.差錯。
1.左衽。
1.古山道名。自今甘肅文縣東南至四川平武縣東。
1.宦官的冠飾,綴于冠左,后遂稱宦官為"左珰"。
邪道。泛指非正統不正派者左道術|挾左道,懷詐偽。
1.指非正統的宗教﹑會道派別,亦用以比喻不合正統的學術趨向或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