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聲音的高低。由音波振動的頻率來決定。頻率高則音高;低則音低。音高是構成語音的要素之一『語里音高變化有區別詞義的作用,如"媽"﹑"麻"﹑"馬"﹑"罵"四個字的聲調不同,即音高的不同。
2.音樂聲學術語。指聽覺賴以分辨樂音高低的特性。
〈書〉指著書立說。
1.確立準則或法度。
1.奉行大義。
2.猶舉義。
3.確立觀點;取義。
1.猶言背離。
2.持不同的態度或看法。
1.建立采邑。
①打定主意他~要出外闖一闖。②命意這幅畫~新穎。
1.猶立論。
2.站著對話。
1.建立年號。
1.古代歷家算法之一。
1.立定志向。
1.立定;站穩。
1.設立儀仗。亦即指儀仗。
1.作儀仗的馬隊。
2.喻官員之尸位者。
建立賬簿,記載貨幣、貨物等進出事項。
1.發怔;發呆。
1.謂建立長官。
2.確立為政之道。
3.蒞政;臨政。立﹐通"蒞"。
立定志愿~做一名教師。
1.建立制度。
2.闡述王命;草擬制誥。
1.猶施政。
1.盡忠。
1.竭力主張。
1.插立錐尖。形容地方極小。
形容極小的一塊地方(多用于‘無立錐之地’)貧無~。
1.立庶子為太子或世子。
2.《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后因謂成年之子為立子。
①站得住腳,能住下去或生存下去~未穩ㄧ~之地。②處于某種立場~基層,面向群眾。
1.波浪沖擊留下的痕跡。
2.喻指流逝之事物留下的痕跡。
3.波紋。
1.見"浪花"。
1.見"浪跡浮蹤"。
1.見"浪藉"。
1.見"浪人劍"。
1.亦作"浪籍"。
2.狼藉,散亂不整。
1.自然生成的井。
1.指風月場中的吃喝之事。
1.猶浪語。
1.放蕩無行。
1.漂泊流浪的人。
1.流貌。
2.象聲詞。形容雨﹑水等流動的聲音。
1.漫罵,亂罵。
1.廣大貌。
1.失意貌。
1.波浪激起的泡沫。
1.浪花。
1.波浪之神。
1.踉蹌。走路不穩,跌跌撞撞。
1.唐時少數民族三浪詔人之一。參見"浪人"。
1.放蕩無拘束貌。
2.徒然。
①到處流浪或行蹤無定向的人于是仆本浪人,平生自淪|李赤,江湖間浪人也。②日本一種到處流浪的武士。他們因戰亂而離開主君(大名),失去戶籍,但仍保持武士傳統。明治維新后,有些人為軍部所用,充當侵略擴張的先鋒。
1.亦作"浪劍"。
2.劍名。
1.亦作"浪蘥"。
2.盛開的花。
3.不結實的花。喻指愛情不真摯﹑不專一。
1.隨意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