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喜悅貌。
1.古代神話中的仙人。
1.省視,看。
2.特指省視墳墓。
1.賦呈或吟唱詩歌。
1.施展,發揮。
展現;顯示展示圖|展示美好人生。
1.行事,辦事。
1.打開看。
1.紙品名。宋代越州竹紙,著名的有"展手"﹑"常使"等。
2.伸手。
1.舒展。
2.施展,發揮。
1.輾轉思念。
1.開卷誦讀。清趙翼《甌北詩鈔》卷二十有《述庵司寇新刻劐大集見貽展誦之馀為題長句兼懷亡友璞函》詩。
1.伸縮。
1.古代"通天冠"﹑"法冠"等禮冠上的一種飾物。
1.掙脫。
2.開脫。
3.舒暢灑脫。
1.開辟,擴充。
2.豁達,開闊。
3.施展,作為。
英國強迫清政府訂立的關于租借九龍的條約。1898年在北京簽訂。主要內容為英國租借九龍半島,租期九十九年;中國保留九龍城內區域的行政權。
1.亦作"展耫"。
2.猶賞玩。
①向遠處看;向將來看展望四野|展望未來。②估量事物發展的前途展望人生之路。
1.猶詢問。
1.見"招邀"。
1.招致;引之使來。
2.吸引。
3.招惹,引出。
1.招人宴飲。宋梅堯臣有《依韻和通判雪后招飲》詩﹐清吳錫麒有《元夜值雪耦堂招飲同陳寶所給諫作》詩。
1.征召隱居者出仕。《楚辭》有《招隱士》篇。南朝宋文帝為隱士雷次宗筑招隱館于鍾山。事見《宋書.隱逸傳》。
2.招人歸隱。晉左思﹑陸機皆有《招隱》詩。
《楚辭》篇名。西漢淮南王劉安作,一說為劉安的門客淮南小山作。內容為陳說山中的艱苦險惡,勸告所招的隱士(王孫)歸來。
1.招呼﹑理睬。
1.招引迎接。
2.招呼接待。
1.招收使用。
1.招致他人的怪罪或怨恨。
1.召喚勸導。
2.招徠。
1.見"招喻"。
1.亦作"招諭"。
2.指帝王招撫敵對勢力的諭旨。亦指以帝王名義對敵對勢力進行招撫。
1.招攬而使人樂從。
1.招攬災禍。
1.招引災禍。
1.床上墊塞架柱的方形小木。
1.見"招展"。
1.亦作"招飐"。
2.飄揚;搖曳。
1.招呼貌。
2.億蕩漾貌。
3.長軟貌。
1.謂招來禍福。
2.招引;招致。
3.招贅。
1.招致擢用。
1.招供對證。
1.招貼。
1.猶指揮。
1.招旗。
2.比喻進行某種活動時所假借的名義。
1.箭靶。
1.招而使至;收羅。
2.引起;導致。多指不良的后果。
1.招募設置。
1.罪犯招供的文字記錄。
1.招女婿。
1.招降捕捉。
2.招親;婚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