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大夫﹑諸侯的封地。
1.井與樹蔭,借指飲食休息之所。
比喻兩不相犯。
1.田稅。
1.井市。
1.星官名。二十八宿中朱鳥七宿的第一宿,也稱"東井"﹑"鶉首"。有星八顆,屬雙子座。
1.亦作"井隧"。
2.周制九夫為井;五縣為遂。井﹑遂為不同的土地區劃,因用以代稱田地。
1.見"井遂"。
1.相傳古代的一種土地制度。以方九百畝為一里,劃為九區,形如"井"字,故名。其中為公田,外八區為私田,八家均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治私事。從春秋時起,井田制日趨崩潰,逐漸被封建生產關系所取代。
2.泛指田地。
3.在采礦工程中,一個礦田可分為屬各個井(坑)開采的若干部分,每個部分稱為一個"井田"。
我國奴隸社會時期的土地制度。奴隸主為計算自己封地的大小和監督奴隸勞動,把土地劃分成許多方塊,因像‘井’字形,所以叫做井田制。
1.遮蔽水井的亭子。
1.亦作"井鼃"。
2.井底之蛙。比喻見聞狹隘,目光短淺的人。《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鼃,"蛙"的古字。虛,所居之處。
1.見"井蛙"。
1.猶言井臼。硙,磨。
1.農舍,村落。
1.謂井已浚治。比喻潔身自持。
1.亦作"井渫莫食"。
2.謂井雖浚治,潔凈清澈,但不被飲用。比喻潔身自持,而不為人所知。語出《易.井》"井渫不食,為我心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謂也。"孔穎達疏"井渫而不見食,猶人修已全潔而不見用。"
1.即井宿。
1.山名。太行山的支脈。有要隘名井陘口,又稱土門關。秦漢時為軍事要地。
1.即井陘口,詳"井陘"。
打井汲取溶有鹽質的地下水制成的食鹽。我國四川、云南等地都有出產。
1.排除污水穢物的水池和水溝。《周禮·天官·宮人》"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鄭玄注"井﹐漏井﹐所以受水潦……匽豬﹐謂溜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孔穎達疏"宮中為漏井以受穢﹐又為匽豬使四邊流水入焉。井匽二者皆所以除其不蠲潔﹐又去其惡臭。"《宋史·謝絳傳》"蝗亙田野﹐坌入郛郭﹐跳擲官寺﹐井匽皆滿。"清馮桂芬《上海重建武帝廟記》"后為崇圣祠﹐祠有樓﹐最后為齋庖井匽之屬。"一說"井匽"當讀作"庰匽";庰﹐通"屏"。指廁所﹐僻隱處。見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卷十一。
1.謂井水供養于人,源源不盡。
2.比喻受到別人的好處﹑恩惠。
1.古代射禮的五種射法之一。
1.城鎮;鄉村。語本《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
2.市井。
3.故里。
1.即井田。
1.謂堵塞水井。
1.井里的魚。比喻見識狹隘的人。
1.畫有井星圖案的軍旗。
1.謂井水干涸。
日本江戶時代詩人、小說家。十五歲始習俳諧,二十一歲成為俳諧名家。三十四歲削發修行。是日本浮世草子(社會小說)的創始人。著有小說《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日本永代藏》等。
1.見"井灶"。
1.語出《易.井》"井泥不食。"孔穎達疏"井泥而不可食,即是久井不見渫治。"后用以比喻賢才沉埋下位。
1.謂各抱門戶之見而互相排斥﹑抵抜。語本《莊子.列御寇》"齊人之井飲者相捽也。"成玄英疏"夫土下有泉,人各有性,天也;穿之成井,學以成術者,人也。嗟乎!世人迷妄之甚,徒知穿學之末事,不悟泉性之自然……齊人穿鑿得井,行李汲而飲之,井主護水,捽頭而休,莊生聞之,故引為喻。"
1.陷阱。比喻苦難的深淵。
1.陷阱和設于其中的捕獸裝置。
1.地牢。
1.掉入陷阱中的野獸。比喻陷入困境之敵。
1.陷阱﹐地牢。
2.喻指苦難的深淵。
1.陷坑深潭。喻險境。
1.猶剄殺。
1.斬殺。
1.即驪姬。春秋時驪戎國君之女。
1.即驪戎。春秋時部族名。西戎的一支。
1.捕野獸的陷坑和籠子。
1.地牢﹐牢房。
1.陷井。喻險境。
1.陷坑。
2.陷害。
1.見"頸脖子"。
1.即脖子。
1.即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