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投見與追隨。
1.見"耶嚛"。
世界著名古城和宗教圣地。在巴勒斯坦中部。人口447萬(1984年)。公元前19世紀即建有城郭,歷史悠久。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奉該城為圣地。多古城遺紀宗教建筑,有伊斯蘭教的巖石殿和阿克薩清真寺、猶太教的哭墻、基督教的圣墓大堂和耶穌被釘十字架所經道路等。工業主要有金屬加工、化工、紡織等。1947年聯合國規定為國際城市。1967年被以色列占領,并于1980年宣布為其首都。
1.復姓。初為契丹部落名。遼建立后為國族之姓。
蒙古大臣。字晉卿。契丹族。遼皇族后裔。成吉思汗時被召用,深受信任。窩闊臺(太宗)即位后,建議軍民分治,反對以漢地為牧場,并建立賦稅制度。破金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建議廢屠城舊制。曾以守成必用文臣為理由,開科取士,釋放被俘為奴的漢族儒士,漸興文教。治國近三十年,官至中書令,蒙古汗國和元朝立國規模都由他奠定。
1.父母◇多作"爺娘"。
1.天主教修會之一。1534年由西班牙人依納爵.羅耀拉創立。會規強調會士應絕對服從教皇十六﹑十七世﹐該會的主要活動是維護教皇封建統治和反對宗教改革。于明末傳入我國。來華的耶穌會士中﹐著名的有利瑪竇﹑艾儒略等。
1.我國稱基督教新派為"耶穌教"。該教于十九世紀初年傳入我國。參見"基督教"。
1.梵語jh?pita的音譯。也譯作"茶毗"﹑"阇維"﹑"耶旬"等。意為焚燒。佛教稱僧眾死后之火葬。見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四﹑《翻譯名義集·名句文法》。
1.阿拉伯語y?samīn﹑波斯語y?saman的音譯。即素馨花。
夜間除月光和極光外,來自夜空一切光的總稱。來源于氣輝、黃道光、銀河光、恒星光等。
1.猶夜臺。
1.夜里。
1.巡夜的梆聲。
1.夜間,晩上。
1.夜未盡,謂夜深還未到天明。
1.猶午夜。
1.夜晚。
1.夜間襲擊。
1.夜晚的花香。
2.夜間燒的香。
夜里吃的點心、酒食之類吃夜宵。
1.亦作"夜宵"。
2.供夜里吃的酒食﹑點心等。
1.夜間上課的學校。多指業余學校。
1.指夜間啼哭的小兒。
1.夜間出行。
2.謂陰行其德。履德而不事張揚。
1.謂身穿錦繡衣服在黑夜行走。比喻顯貴不為人所知。語本《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1.舊小說中指夜間出行之武俠或竊賊。
1.傳說中的鳥名。即女鳥,一名姑獲。相傳正月夜有鬼鳥,名姑獲,好取人女子養之;至有小兒之家,即以血點其衣以為志。或說鳥落塵于兒衣中,可令兒病。參閱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羽篇》。
1.夜間學習。
2.夜晚授課的學校。
油畫∩蘭倫勃朗作于1642年。作品描繪上尉率領的射擊手隊準備出發執行緊急任務的一個場面。上尉走在最前面,他身穿黑色衣服,頭戴黑色帽子。在他左邊是中尉,射擊手們環繞著他倆展開各種動態,令人想起荷蘭人民爭取自由獨立的革命斗爭。
1.夜間戒嚴。
2.指夜間戒嚴的鼓聲。
1.馬膝上所生皮膚角質塊。可供藥用。
2.俗指視力很強能夜間視物者。
1.夜間飲宴。
1.亦作"夜燕"。
2.夜間宴飲。
1.猶夜闌。
1.令白晝昏晦的自然災異。如大風,地震等。
1.樂府雜曲歌辭。
白天黑夜連續不斷地干為了設計這張圖紙,他夜以繼日,搞了好幾個通宵。
1.夜色;黑夜。
1.鳥名。體態玲瓏,大小約如麻雀。雌雄羽色近似,上體赤褐色,下體灰白而胸部較濃;尾羽帶鮮明的棕色。多活動于叢林間,食昆蟲﹑蠕蟲等。動作靈活,鳴聲清婉,且多鳴于月夜。產于歐洲,有歌女之王的美稱。
1.夜長;夜深。多用于詩中。
1.傳說中夜間巡行的神。
2.稱喜歡夜間在外游蕩的人。
1.稱喜歡深夜活動的人。
1.見"夜漁"。
1.亦作"夜魚"。
2.《呂氏春秋.具備》"巫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觀化于亶父,見夜漁者,得則舍之。巫馬旗問焉,曰'漁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對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魚也。所舍者小魚也。'巫馬旗歸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夜漁,夜間捕魚◇用為地方官施德政的典實。
1.喻關系親密。本用于朋友會唔,后轉用于弟兄及親屬聚首。
1.夜間進行的戰斗。由于夜暗,技術兵器難以充分發揮威力,軍隊的指揮﹑聯絡﹑協同較困難。但利于秘密接近,近戰殲敵,出奇制勝。善于夜戰的軍隊常能戰勝裝備上占優勢的敵人。
1.螢火蟲的別名。
2.夜間使用的護照。
1.漢宮中掌夜事之女官名。
1.官吏夜間值班。
1.夜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