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十年內戰”。1927年至193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其代理人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國內革命戰爭。1927年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后,中共于8月1日發動南昌起義,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此后,黨還在其他地區領導武裝起義,建立多支紅軍部隊和多個蘇區。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中央紅軍粉碎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三次圍剿”,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同年發生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中共發出全國人民武裝抗日的號召。蔣介石對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并繼續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五次圍剿”。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中央紅軍未能粉碎第五次圍剿”,于1934年10月被迫退出中央蘇區,進行長征。其他蘇區紅軍主力也先后進行長征。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在紅軍和全黨的領導地位。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先后到達陜北,勝利完成長征。1935年中共中央號召停止內戰,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西安事變”后,國共兩黨重新合作。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1.亦作"躠躠然"。
2.心神不安貌。
1.亦作"躠蹈"。
2.踐踏;蹂躪。
3.指壓倒。
1.猶觸地。謂遍布地面。
1.小步快行貌。
1.蹲伏貌。
1.古代以蹴鞠為業的人。
1.跟蹤追擊。
1.窘迫貌。
1.觸機。謂以巧遇而得之。
1.窄狹細小。
1.猶踐踏。
1.亦作"躠踘"。
2.見"蹴鞠"。
1.亦作"蹴毱"。亦作"蹴踘"。亦作"躠踘"。亦作"躠鞠"。亦作"躠■"。
2.我國古代的一種足球運動。用以練武﹑娛樂﹑健身。傳說始于黃帝,初以練武士。戰國時已流行。
3.指近代的足球運動。
1.見"蹴鞠"。
1.猶踐踏。
1.猶踩踏。
1.猶踐踏。
1.亦作"躠瓶伎"。
2.古代雜技名。
1.猶撞破。揭穿,識破。
1.跳騰貌。
1.亦作"蹴球"。
2.唐代以來的一種類似足球的運動。為戰國時代以來流行的"蹴鞠"運動之演變,已使用充氣球,并有了類似現代足球賽的球門。
1.見"蹴踏"。
1.亦作"躠然"。亦作"躠然"。
2.驚慚不安貌。
1.退縮,消散。
1.亦作"蹴蹋"。亦作"躠蹋"。亦作"蹴躣"。亦作"躠躢"。
2.踩;踏。
3.踢。
4.行走;奔跑。
5.比喻蹂躪;摧殘。
1.亦作"躠蹋"。
2.見"蹴踏"。
1.亦作"躠躢"。
2.見"蹴踏"。
1.亦作"蹴討"。
2.追迫討伐。
1.古代類似足球的運動。
1.蹙迫;倉促。
1.亦作"躠折"。
2.局促,不舒展。
1.鼻高貌。
1.形容勞累氣喘。
1.挑唆﹐唆使。
1.慫恿﹐唆使。
1.搬弄。
2.慫恿;勸說。
3.催逼。
4.古代戲曲樂器演奏術語。
1.慫恿。
1.指從旁幫腔的話。
1.教唆哄騙;挑動。
1.謂火焰升上來。
1.拐彎處。
1.隱瞞﹐哄騙。
1.播弄﹐安排。
1.捏緊拳頭﹐卷起袖口。形容準備動武的樣子。
1.亦作"攛聳"。
2.慫恿。
1.見"攛慫"。
1.教唆﹐唆使。
1.慫恿挑唆。
1.猶穿梭。形容往來頻繁。
1.見"攛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