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說話別人聽不清或聽不懂。
1.治罪拘押。
1.過失。
1.錯誤﹐失誤。
1.過咎﹔過錯。
1.謂踰越禮儀之處。
1.過失﹔罪過。
1.白花蛇的別名。
1.高舉貌。
2.高飛貌。
1.飄舉貌。
1.見"褰帷"。
1.亦作"褰幃"。
2.撩起帷幔。
3.《后漢書.賈琮傳》"琮為冀州刺史。舊典,傳車驂駕,垂赤帷裳,迎于州界。及琮之部,升車言曰'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后因以"褰帷"為官吏接近百姓,實施廉政之典。
1.漢郭賀為荊州刺史,治有殊政。明帝到南陽巡狩,賜三公之服,并敕其巡視部屬時,"去襜帷,使百姓見其容服",以彰有德,而示榮寵。事見《后漢書.郭賀傳》◇遂以"褰帷露冕"為帝王對有政績官吏的恩寵之典。
1.摘取。
1.脫下衣服作工。
1.拔取。
1.謂違反自然﹐拔高心性。
1.語出《詩.墉風.定之方中》"騫牝三千。"毛傳"馬七尺曰騫,騫馬與牝馬也。"后泛指馬。
2.喻指娼妓的人身。
1.高下不齊貌。
1.兩面夾擊。
1.因有所顧忌而閉口不言。
1.將銜勒放入馬口。喻嚴加約束。
1.謂圍城中以木銜馬口使馬不能食粟而有秣馬之狀,偽裝成有蓄積,能固守的樣子,從而迷惑敵方。
1.以木銜馬口而秣。圍城以此偽裝有蓄積。
1.沉默不言之人。
1.唐代稱吏部﹑兵部﹑禮部﹑考功﹑都省﹑御史臺﹑中書﹑門下等為前八司﹐其余各司稱為后行。參閱《舊唐書.職官志二》。
1.《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痜其尾。"毛傳"跋﹐躐;痜﹐踥也。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痜其尾﹐進退有難。"后以"前跋后痜"喻進退兩難。
1.方言。上午。
1.上午。從清晨到正午十二點的一段時間。
1.從天黑到半夜的一段時間。也稱上半夜。
年長或資歷較高的人老前輩|革命前輩。
1.亦作"前?"。
2.古代帝后出行時﹐侍衛在車駕前開路清道﹐禁止行人通行﹐稱為"前蹕"。
1.胳膊上由肘至腕的部分。
1.前面。
1.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
1.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
1.謂空前絕后。亦用作諷刺。
1.謂離村店較遠﹐吃住困難。
2.喻毫無著落﹐左右為難。
1.前面的部分。
2.先頭部隊。
1.前人的記載。
1.見"前車之鑒"。
1.見"前車之鑒"。
①佛教稱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認為當前境界由六塵所成,都不是真實的,故稱當前境界為前塵”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②指往事回首前塵|前塵影事。
①前面的路程策馬赴前程。②比喻將來的好光景錦繡前程|前程無量|年富力強,前程遠大。③舊指眾人企求的功名、職位再過一年,我就可以得個知府的前程。
1.比喻人前途遠大。
1.向前沖擊。
2.前沿要沖。
1.走在前頭的同路人。
1.猶前箸。座前的筷子。
2.謂籌劃。
1.上次的任命。
2.屋前臺階。
1.在此之前。
1.前一回;上一次。